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案馆工作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2019-04-27 13:59:26  作者:夏秀丽  来源:中国档案  浏览次数:

 

地方特色档案是指具有区域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民族特色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它通常记录和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事、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情况。它兼具档案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其中社会性、历史性和原始记录性为其档案的一般属性,民族性、区域性、相对性和动态性为其特殊属性。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受众开发产品

档案资源的受众具有多样性,应根据档案受众的不同开发不同的档案产品。从目前来看,地方档案资源针对不同受众开发的产品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类为党政机关等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形式以简报、档案信息汇编为主,侧重于时效性;

一类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机构,开发形式以史料整理为主,侧重于原始性与原貌性;

一类为专家学者,开发形式以研究论文课题为主,侧重于科学性与严谨性;

一类为普通大众,以通俗小品为主,侧重于通俗性与生动性。

实际上,档案资源的受众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次。同时,档案资源开发的受众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它具有复合性。因此,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首先要明确受众是谁,这样便能使档案资源开发有的放矢,改变档案产品开发出来就束之高阁的局面。

进行深度系统开发

众所周知,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分散性和不系统性,系统开发能最大化再现档案的价值,最大化服务于利用者。只言片语、片段化的开发成果,会让人感觉支离破碎,缺乏利用价值。因此,地方档案资源开发要善于“打深井”,深层次挖掘档案资源,改变档案分散凌乱的原始属性,使其变得系统和完整,杜绝档案资源开发成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系统开发档案资源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科学论证,确定值得系统开发的项目;其次,要科学管理,配备相关人员;第三,要制度保障,确保开发的延续性;第四,要资金到位,解决后顾之忧。各地馆藏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因独具魅力,是进行系统开发的重要阵地。如天津市档案馆馆藏的近代商会档案为其独具特色的档案资源,价值巨大。为此,天津市档案馆在20世纪80年代便克服诸多困难,着手进行档案资源开发。天津市档案馆将1903—1952年天津商会档案分为5次编纂出版,出版年份从1987年到1998年。这5辑共10本是天津商会档案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成果,收录了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成为研究天津商会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于2010年,又开发了《天津商会档案·钱业卷》(影印本),共影印3万页,选入档案5700余件。这是天津商会档案开发的又一力作,内容上虽与前期出版的点校本略有重复,但基本将商会档案里有关银钱业的档案搜罗殆尽。此后,天津商会档案的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因素,如早期的开发成果已经颇具代表性而难以企及,再加上人员更迭使其延续性中断等。但总体来说,制度、资金跟不上是根本原因。地方特色档案的持续开发需要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唯有进行深层次系统开发,才能打造出最具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开发成果。

促进不同区域合作

地方特色档案虽具有天然的地方特性,但由于历史沿革和地域因素等影响,使相关档案馆馆藏有一定的交叉,如果能将其综合开发,必定能打造出更完善的档案资源开发产品。为此,开展区域之间的合作必定成为档案资源开发的趋势。要保障区域之间的良好合作,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使其制度化,形成档案资源开发的合力。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开发过程中,项目主导部门往往得不到配合,甚至会遇到很多阻力,以致收效甚微。可以想见,在一方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开发出的成果必定会大打折扣。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从国家高度要求各地区之间要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各地档案馆在进行档案资源开发时不能局限于地方已有的档案资源,应勇于打破区域限制,克服“敝帚自珍”的狭隘思想,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进行档案资源开发。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抗战档案开发项目,便以各地抗战档案为基础,进行汇总、整合,形成相应的档案资源开发成果。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跨区域联合开发的积极尝试,相信必定会推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这一行为,为地方档案部门间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重视地方独有资源

地方独有特色不等同于地方特色,它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形成很多独有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这些档案资源若能有效开发,势必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非凡的意义。地方独有特色档案资源以各地民间文化为主体,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

自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各地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越来越多,掀起了申遗的热潮。以天津市为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元升茶园”“义聚永玫瑰露酒”“周氏宫灯制作技艺”等7项,均是天津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如能结合天津市档案馆馆藏,并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势必会对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然而,从档案馆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制度瓶颈。国家明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收集整理的内容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存放,而档案馆并非文化主管部门,这无疑给档案馆开发这类档案资源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还应以馆藏资料为基础,与文化部门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馆等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共同开发。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因为时代久远,这类资源大多散落在民间,缺乏文字记录,更多的是口耳相传或者家族传承,具有资料少、收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时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此外,我们在开发利用此类档案资源时,要将古老文化植根于新时代的土壤,赋予其新的价值与生命力,使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运用新的科技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时代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更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如今,走进档案馆接待大厅,通过便捷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即可很快获取想要的档案信息。通过数字化扫描,开发利用者便能从电脑屏幕上阅读时代久远的档案。可以说,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档案馆功能的改变,也使档案资源开发变得更加有效率,促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发利用的模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如天津市档案馆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题材取自于天津馆藏地方特色档案,内容形式生动活泼,拉近了普通民众与档案的距离,使其近距离感受到档案文化的魅力。

以上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要是辅助性的,如何将其实际应用到成果中是我们新时期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努力的一个方向。如山东省曲阜市档案馆续修《孔子世家谱》,因涉及年代久远,人物众多,辈系复杂,查阅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建立具有查询功能的孔子后裔数据库,并设计了一个树状图系统,只要在查询系统里输入名字,点击鼠标,家族的树状图就显示出来。这种数字处理的技术,不但具有查询功能,还有统计功能,解决了查阅不方便的难题,而且更加生动直观。《孔子世家谱》引入数字化技术,为开发地方特色档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要与地方特色档案馆建设区别开来。地方特色档案馆建设重在管理与服务,是硬件的加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重在开发与利用,是软件的提升;地方档案馆建设势必会推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地方档案资源开发势必会促进地方特色档案馆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中,只有加强地方档案馆建设,丰富馆藏,在总结继承传统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查找不足,对症下药;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推陈出新,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天津市档案馆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