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满朝文武,半出史门” ——堪称南宋历史缩影的《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

发布时间:2020-02-11 09:03:47  作者:赵淑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浙东鄞县史氏家族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曾出现“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极盛现象,曾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说。虽然史氏家族曾是寒门庶族,但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各房子孙开枝散叶,最终成为名门望族、簪缨世家。《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包括南宋史氏家族重要历史人物共7世31人的画像,每幅画像旁附有其人传记,另有清代文人为此写下题跋19则。该文献不仅详细记述了南宋年间史氏家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情况,还记载着史氏家族的历史,堪称南宋历史的一个缩影。《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对于研究南宋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母慈子亦孝 “八行”垂后人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中有31幅画像及传记,为史简、史诏、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司卿7世共31位家庭成员,均为史氏家庭中有影响的人物。

    在31幅画像中,叶氏太君叶玉英是唯一的女性。12岁时,叶玉英由祖父叶世儒做主与10岁的史简定了亲。她19岁嫁给史简,婚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但史简23岁时就亡故了。这时,无论是史简的兄弟还是叶玉英的父母都劝她改嫁,但叶玉英立志守节,生下了遗腹子史诏。她昼夜操劳,节衣缩食,让儿子接受私塾教育,并亲授诗书,把史诏培养成了一位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的人。可以说,因为叶玉英的坚持,才有了史氏一脉的兴荣昌盛。她孙辈中的史师才是第一个入朝为官的人,官至副相。当时的地方官楼异曾这样赞美叶玉英“黄卷教成遗腹子,白头亲见起家孙”。叶夫人在死后受封累计18次,最高位为“冀国夫人”。

    史诏不负母望,德才兼备,被宋徽宗赵佶封为“八行高士”,但他不愿入朝为官,宁愿长奉母亲身边。史诏为躲避朝廷宣召,从明州(今宁波)城内的洗马桥迁入鄞东大田山,后又定居在下水村。他的5个儿子都出生于下水村,并在此建立了“林染桥史家”祠堂。南宋政和八年(1118),史诏的儿子史师才首登进士,此后史师仲、史师禾、史师光相继迁入鄞东张斌桥,建立了“藤下史家”祠堂,并留下八行垂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清道光九年(1829),藤下史家决定重修宗谱、祠堂,并由史氏24世孙史义震从绿野岙(位于宁波东钱湖)购得史家祖宗画像,进行装裱、增补题跋,存放在木箱之中。在家族公祭或重要节庆时,才开启木箱拿出供奉。

一门三宰相 四世两封王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3位丞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3位丞相中,史浩被封为越王,谥号忠定。史弥远被封为卫王,谥号忠献。

    史浩,字直翁,号真隐。史浩对母亲极其孝顺,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史浩母亲60大寿时,他从钱坊借了一笔钱为母祝寿,后来因为还不出本金和利息只好到绍兴躲债,并被一位卖饼婆婆收留。眼见一年一度的乡试快要到了,史浩因不能回家而郁郁怅望。卖饼婆婆问明缘由后,第二天她将儿子们召集在一起说:“我已攒了一千钱,准备作后事用,现在想全部借给史浩用于还坊钱本金、利息,好让他一心去应试,一旦乡试结束,他会马上归还,你们不要担心。”史浩这才回到明州,报名参加了乡试,考上了进士。史浩也信守承诺,不仅将钱如数归还卖饼婆婆,还行了跪拜之礼。

    史浩中举后,调余姚任县尉,后任温州府学教授。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在他人的推荐下,史浩被召入京,升迁为太学正,不久又升为国子博士。这使他有机会与皇帝商讨大政。文献中记载,宋高宗赵构对史浩“有相见恨晚之叹”。由于皇帝没有子嗣,史浩便建议他从赵家本族中太祖一系的后人里选定太子。于是,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选了宋太祖赵匡胤7世孙赵伯琮(后改名为赵昚)、赵伯玖(后改名为赵璩)为皇子,并让史浩担任他们的老师。授课时,史浩发现皇子们虽都天资聪颖,但赵昚生性恭顺谨慎更适合继承帝位。于是,史浩向皇帝进谏了自己的想法。经皇帝仔细观察,确实如史浩所说,便立赵昚为太子。

    南宋隆兴元年(1163),史浩被任命右丞相。史浩担任右丞相期间,向朝廷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张浚、张焘、辛次膺、周葵、胡铨、王十朋等35人。其中,张俊、王十朋由于与史浩政见不同,屡次弹劾他。史浩却宽宏大量,任人唯贤。他还提出为岳飞平反,后均被采纳。史浩还是一位很有文学天赋的人,《鄮峰真隐漫录》收录了他写的许多诗词,清新雅致,文采斐然。另外,他还著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等作品。

    史弥远是史浩的第三个儿子,字同叔,号小隐。这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后世有人称其为能臣。史弥远天资聪颖,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18岁时,他参加铨试,独占鳌头,但仕途一直没有进展。南宋绍熙五年(1194)春,史浩去世,史弥远丁忧守孝。3年后,他的官场生涯有了戏剧性的飞跃。从庆元二年(1196)到开禧三年(1207),史弥远获得了十几个显要的任命,可以说是青云直上。

    南宋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当时,史弥远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直讲,他与杨皇后等密谋槌杀韩侂胄。据说这一做法得到士大夫阶层的默许。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任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皇太子赵竑因为看不惯他弄权,曾写道:“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又呼他为“新恩”,寓意他日当将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恩州。史弥远非常恐惧,潜谋废立,让余天锡从越州觅得宗室子赵与莒,赐名贵诚,极力扶植。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宁宗驾崩。史弥远矫诏拥立贵诚为帝,封赵竑为济王,出居湖州。后来,他又派人逼赵竑自缢,诡称病死,自此又独相9年。史弥远历两朝擅政26年,权倾朝野,为人诟病。但是他却崇尚理学,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史嵩之,字子申、号野乐,是史弥远堂兄史弥忠的儿子。小时候,他风流倜傥、出类拔萃。史嵩之在史弥远的全盛时期进入官场。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考取进士功名后,史弥远就把他安排到战略重镇襄阳城(今湖北襄阳)里当户曹。后因史嵩之组织改造屯田有功,受到提升。绍定三年(1230),他被授予爵位(从五品)。

    史嵩之曾联合蒙古灭金。金亡后,蒙古就成为南宋最大的敌人。在对待蒙古问题上,史嵩之主和。后来,宋师败溃,皇帝后悔没有听史嵩之的话,授他刑部尚书。南宋嘉熙三年(1239),皇帝授史嵩之为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任右丞相时,一方面举荐贤能,如董槐、吴潜等人;另一方面却专权独断、排斥异己。淳祐四年(1244),史嵩之因父丧去官。随后,太学生144人、武学生67人、京学生94人及建昌军教授卢钺,俱上书他“不当起复”,并言史氏三世(史浩、史弥远、史嵩之)执政专权。自此,史嵩之被罢官,闲居13年。

    史氏家族,除了位高权重的官员,也有史弥坚、史弥巩、史守之等淡泊名利的隐逸之士,史氏的子弟“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满朝朱衣贵 尽是四明人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南宋时期士大夫衣冠服饰规制的情况。翻开该文献可以发现,史家31幅画像中,有头戴冕冠的,有头戴七梁、五梁进贤冠的,还有戴幞头(即乌纱帽)的。帽与冠的区别是帽不用系带,而冠又分为七梁、五梁、三梁、无梁,七梁官级为最高。史家31幅画像中(19人戴进贤冠,属一品二品七梁冠的有11人,其余都为五梁冠),有13人的进贤冠外罩有薄如蝉衣的笼巾,而笼巾上又饰有2只至3只金玉制的蝉和一串貂尾,在冠的顶部还有一支象征性的“立笔”。立笔又名簪笔,是一种象征性的古制,延续到明代,官级愈高愈弯折。《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有这样的解释:“至宋,施于笼巾,金蝉加于额前,貂尾加于左侧,专用于三公、亲王。”可见进贤冠中金蝉、貂尾和笼巾只有高级官员、帝王封爵者才能享用。

    最为特殊的当属史浩和史弥远。他们虽都戴冕冠,但又有区别。史弥远戴的是五梁通天冠加冕九旒,通天冠中心有金制的博山,加冕九旒是仅次于皇帝十二旒的最显贵规制。除了冠饰之外,服饰的色彩也显示官级的尊贵。史家31幅画像中穿朱领紫衣者2人,穿朱衣者22人,穿青白衣者6位。按宋代规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宁波民谚“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从画像中可见一斑。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之史简夫人叶氏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之史浩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之史弥远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之史嵩之



    文献遗产名称: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文献形成年代:明代中期(画像及传记) 清代(题跋)

    文献数量:画像及传记各31件 题跋10件19则

    文献保存者:浙江省宁波鄞州区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7日 总第3483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