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英雄赞歌 ——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浴血奋战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24 15:31:04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1950年10月19日开始,当一批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进发时,当这些血气方刚的战士们唱着战歌离开祖国、踏上战斗前线时,当官兵们高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冲向阵地时,他们知道,身后是伟大而可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每名志愿军战士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直到胜利。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938.2高地的生死守卫

    1951年10月,志愿军第68军204师奔赴朝鲜战场。进入朝鲜后,612团立刻赶赴高地执行任务,当时,朝鲜天气已经很冷了,因为部队经常要蹚水过河,战士们的衣裤被水浸湿后就会立刻结成冰,因此,很多战士都冻坏了腿。部队一路急行军,终于在一天的傍晚抵达了938.2高地,这个高地是四周最高的一个山头,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当时,938.2高地满山是马尾松,雪地最深的地方有一二米。612团1连负责守卫此高地,连长名叫高成山。敌人对938.2高地的封锁十分严密,敌机不断投下重磅炮弹和凝固汽油弹,中型火炮也不间断地对阵地猛轰,敌人还凭借空中和炮兵优势向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疯狂攻击。1连上了高地后,后勤部队的食物和水就没有送上去过,战士们已经好几天没吃没喝了,要是平时,饿急了还能吃树皮、喝雪水,但在敌人的轮番轰炸下,山上的雪全部融化了,树木也都被烧成了黑炭。

    此次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敌我双方的伤亡都很大。其中,志愿军的一名机枪手在一次巨大的爆炸声过后,战壕边上只剩下了一条腿,战友们通过鞋上的名字才知道牺牲的是谁。还有一名战士,炸弹在离他1米的地方爆炸,被炸后他还活着,但是肠子被炸了出来,旁边的战友赶紧上去帮他把肠子填回到肚子里,等救援担架还没抬出去几米远,他就牺牲了。

    战斗到了第四天,志愿军的子弹打光了,敌人还在不断往上攻,战士们就向山下滚石头,上刺刀和敌人进行肉搏战。几天战斗下来,守卫阵地的1连只剩下了几名战士。于是,团里就命令6连上去接替1连坚守阵地。为了能让1连的战士安全撤下来,6连的战士用高射机枪打平射,把树干打着后,1连的几名战士才在烟火的掩护下迅速撤下阵地,回到了师部。

    因为生死守卫938.2高地,1连被授予“集体特等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这样记载:“1951年10月,在粉碎美军的‘秋季攻势’的东线战场上,志愿军第68军204师612团1连,在1.5平方公里的938.2高地上与敌军血战五天四夜,歼敌1800余名,1连除7名伤员外,全部阵亡。为了表彰这支英雄的连队,志愿军总部为这个英雄连队记特等功。追记连长高成山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17岁战士的特殊“遗书”

    李伯仁,山东省历城县人,1951年2月参军,时年15岁。他在家时读到小学四年级,是一位能写会算有文化的人,但由于其年龄小、个子矮,接兵部队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军,但他几次找接兵部队的领导表决心,讲情况,最后被批准入伍。进入部队后,他被分配在团卫生队外科护士班当了一名助理护士。

    1951年6月,部队奉命入朝作战。当时正逢朝鲜雨季,李伯仁身背几十斤重的粮食、弹药、急救包,冒雨爬山,夜宿树林,常常无法入睡。由于他不怕苦,不怕累,斗志昂扬,进步很快,于同年12月加入青年团组织。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之后,志愿军领导在全军进行了总动员,准备同敌人打一场恶仗。当时,每位指战员都向党、向祖国表了决心,在此形势下,李伯仁也写下了自己的立功计划书。

立功计划

    我为了在这次战斗中,多为人民公(贡)现(献)点力量和立功,及为毛主席曾(争)光,我也定(订)出我的计划,几条如下:

    (1)我有多少力量,我就拿出多少来,我所能干的(得)了的工作,一定能完成。

    (2)要做好保教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礼(里)来了一位同志,他不会卫生工作,要把他教会,比如现在能用到的一些工作,比如抢救工作注意的事项和绑(包)扎法等。

    (3)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怕苦累,在护理伤员时,要安心子(仔)细,要很好的(地)安慰他,和叫伤员得到热水热饭。

李伯仁

11.10



志愿军战士李伯仁的立功计划书


    1953年夏季,志愿军总部决定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在朝鲜中线发起了大兵团作战,打得敌人狼狈逃窜,被迫于7月27日签字停战。然而,就在停战前一天的傍晚,敌人的几百门火炮和多架飞机向志愿军阵地猛轰滥炸,在敌军此次轰炸中,李伯仁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进行着抢救伤员的工作。不幸的是,敌人的炮火击中了志愿军的一个弹药库,霎时引起了巨大的爆炸,李伯仁在爆炸中不幸牺牲,时年17岁。当后勤处的领导和卫生队的战友们在掩埋遗体时,卫生队长从他沾满血迹的上衣口袋内发现了这份特殊的“遗书”。

216个弹孔的战旗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了迫使美军和李承晚军尽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决定发动夏季反击战第三战役。志愿军203师607团6连的任务就是要在战斗打响时,立即夺取九峰山前的无名高地,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

    九峰山有李承晚的王牌部队“白虎团”的一个营指挥所和一个加强连,那里修筑了大量的战壕和野战工事,架设了4道铁丝网,地雷更遍布山坡。

    为了完成这次战斗任务,6连党支部决定由1排担任主攻。因此,1排组织了一个突击队,表示一定要把红旗插到敌人的主峰上。任务一下达,1排的战士立即沸腾起来,争先恐后要求参加突击队,抢着扛红旗。3班副班长张世秀跑到连部,双手向连长、指导员递上了自己用鲜血写成的请战书。连里见他态度坚决,斗志高昂,决定由他担任突击队队长。

    7月13日傍晚,在一片灌木丛中,突击队集合整装待发。这时军宣传队赶来,他们代表军首长把一面鲜红的战旗交给了突击队。张世秀接过战旗,代表全体突击队员向祖国人民宣誓:“一定把红旗牢牢地插在无名高地的顶峰上!”

    20时55分,反击战的序幕拉开了。在志愿军炮火的掩护下,张世秀大旗一挥,高喊一声“跟我来”,带着突击队冲上前去。当他们刚冲上无名高地的前山梁时,便遇到了敌人几个火力点的疯狂阻击,密集的弹雨把突击队员死死压在几块巨石后面。紧跟在后面的2排、3排也遭到了敌人炮火的轰炸,伤亡较大,全连处于十分不利的形势之下。

    这时,张世秀的左肩已经负伤,他一只手紧紧按住伤口,侧身迅速观察敌人动向后,猛然站了起来,双手紧握战旗,迅速向山顶冲去。火红的战旗一下子把敌人的火力吸引了过去,乘此时机,6连各排一阵猛打,攻克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这时,张世秀已第二次负伤,当排长吕大勤赶到时,张世秀的左腿已被打断,白色的骨头露在外边,鲜血已染透了军裤。排长立即命令通信员把张世秀背下去,可张世秀执意不肯,他大声说:“共产党员又不是泥捏的,我就是双腿都断了,爬着也要把红旗插上顶峰。”说完,他用旗杆支撑着身体,用右腿跳跃着向山顶接近。张世秀头顶的红旗再次成了敌人攻击的目标,就在他距离山顶还有20米时,一发炮弹落在身边,两块弹片分别击中了其头部和右腿,他昏死了过去。当张世秀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右腿也被炸断,两眼也都变得模糊起来,只能清晰地听见四周的喊杀声。张世秀咬紧牙关,拖着两条断腿,用双手推着红旗,一点一点地向山顶爬去。在他爬过的道路上,留下了两行鲜红的血迹。

    爬到山顶后,张世秀用尽全身力气插上红旗。这时,惊慌的敌人一见主峰被占,又一次集中火力向山顶射击,雨点般的枪弹不时穿透红旗,打得旗杆左右乱晃。张世秀一直用头和身躯牢牢顶着旗杆,直至牺牲。九峰山前的无名高地终于被6连攻占了,当连里的战友一齐奔向主峰时,只见张世秀的双手依然死死握着旗杆,两眼圆睁睁地紧盯着前方。那面用烈士鲜血染红的战旗上留下了216个被敌人子弹打穿的弹孔。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为张世秀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13日 总第3602期 第二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