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老北京的驴事儿

发布时间:2021-08-23 15:02:44  作者:刘 鹏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驴”和“旅”谐音,因此,称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为“驴友”,又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驴友”也常被旅游爱好者引为自豪的称谓。

    早年,北京城内以驴(包括骡)为代步工具。清末,城内骑驴的逐渐减少,只外城附近或内城东、西、北三面,还有少数营业运输的养驴户。一般营业驴是驴夫执鞭步行,赶着一头或数头驴驮载乘客或货物,俗称“赶脚的”。那时北京内城、外城,都有百姓骑驴出门走亲戚或逛庙会的习俗。




    摄于清末的北京皇城正南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民国后改称中华门,1953年因广场扩建而拆除)。在大清门东侧的石板路上,两个骑着毛驴的行人一来一往,两头毛驴显得很瘦小,迎面的毛驴背上驮载着厚厚的被褥、包裹,还骑着人,看似要把驴累趴下的感觉。可见,当时虽然城内骑驴的逐渐减少,但驴还是作为代步工具存在着。




    摄于清末的北京昌平南口镇附近。照片中一架骡车停在一个山坡,车上坐着两位头戴瓜皮帽,身穿棉袍的人,像是出身大户人家,车前牵驴人像是佣人,车后站着的是车夫。说明在当时,不光是在京城内以驴为代步工具,城外赶骡驮载乘客“赶脚的”也很普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20日 总第3720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