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玉者,国之重器 ——探寻清代帝后的宝玺与册宝

发布时间:2022-06-10 10:27:36  作者:张 静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印”是一种信誉的标志。在古代,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象征着基于人格尊严的承诺;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写道:“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秦朝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为“玺”,并用玉制作,该规制一直沿袭至清朝。

清 孝庄文皇后谥宝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玉入其国为宝玺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帝的宝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朝政上使用的宝玺称“国宝”;另一种是收藏、鉴赏用的宝玺称“闲章”。清代皇帝的闲章,种类繁多。有镌刻皇帝年号的“年号玺”;有镌刻宫、殿、楼、阁等名字的“宫殿玺”;有镌刻皇帝收藏鉴赏感言的“鉴藏玺”;有镌刻诗词佳句、箴言警句的“诗词玺”等。

   清 乾隆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宝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乾隆帝继位后开始命人制作大量闲章,随着和阗玉来源的打开,他更是将同一内容的印文制作多方。如“八征耄念”及“八征耄念之宝”有63方、“自强不息”有45方、“古稀天子”及“古稀天子之宝”有42方、“犹日孜孜”有24方等。

    清 孝庄文皇后谥册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先命人刻制了“古稀天子之宝”,又制作了“犹日孜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一起使用。在七十圣寿时,他特意御制《古稀说》写道:“余以今年登七帙,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乾隆帝认为只有始终勤勉努力,孜孜求治,才能不负上天的恩赐。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不断命玉匠制作“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可见这两印文的闲章对其十分重要。

据《清代室名玺册对照表》记载,乾隆帝有4方“避暑山庄”宝。其中,一方“避暑山庄”宝制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面宽10.7厘米见方、纽高4.7厘米,现存故宫博物院;一方“避暑山庄”宝制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面宽12.8厘米见方、纽高5厘米,现存避暑山庄博物馆。

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月初十日,苏州织造奉旨在一块和阗玉料上“加深刻字”,印文用玉筯篆(即玉箸篆)刻阳文“避暑山庄”4字,印纽制作为交龙纽。“避暑山庄”宝制作完毕后,由江苏巡抚奇丰额进献。随后,乾隆帝又命人为“避暑山庄”宝配紫檀木印匣,要求印匣的五面均用阴文刻填金海水单云龙纹,印匣内顶除用金海水单云龙纹外,还要在正中饰有描金“乾”卦符号。这一设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有研究者认为该设计是暗喻“乾隆”两字。

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算,乾隆帝命人刻制的玉玺1800余方,多半以玉雕制而成。

册宝恒久永流传

谥册、谥宝是当朝皇帝为前代帝后进谥号、庙号时制备的珍贵之物,会被保存于太庙内,受后世子孙的尊崇。因帝后的册宝都用玉制作,遂又称为“玉册”“玉宝”。

清顺治年间,顺治帝定玉册、玉宝之制,凡上大行皇帝尊谥,“香册、香宝致祭时恭献后即奉安山陵,绢册、绢宝宣读送燎位,是皆上尊谥所用也。若夫进玉册、玉宝则以尊藏太庙。”“凡皇帝恭上皇考、皇妣尊谥、庙号,敕工部制玉册、玉宝;加上列圣、列后尊谥敕重制玉册,改镌玉宝。”并初步规定:“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面底二页镌升降龙。宝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纽高二寸七分,长四寸二分,广三寸五分,宝盝金质。凡太庙用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骈体……”

有清一代,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要至少举行一次上谥仪或加谥礼。乾隆元年(1736)三月,乾隆帝对“列圣、列后”进行加谥。3年后,他命人重新制作加谥的玉册、玉宝,恭进太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帝对玉宝、玉册又做了进一步规定:“玉册计十页,每页高九寸,宽四寸五分,厚四分,龙纹二页,各镌升降行龙二,折宽一寸,长一尺一寸……清文五页,汉文三页,玉钱一,径二寸,厚六分……周起线边,刻清汉‘天下太平’字,册文填青,徽号填金。玉宝交龙钮(纽),钮(纽)高二寸九分,合高一寸六分,通高四寸五分,见方五寸,钮(纽)镌玲珑龙身,宝面镌清汉字,均储枬木大箱,由内务府制办……”

清代帝后的玉册、玉宝按定制应由内务府承办。因册宝为宗庙重器,并非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所以从采料、琢型至镌刻,要多部门协作。首先,内务府下设的造办处要“依照程式”镌刻玉册册页和玉宝宝型。内务府将制好的玉册、玉宝交给内阁,翰林院负责撰满篆,内阁负责写汉篆。同时,钦天监选择刊刻、填青各吉期。然后,内务府造办处的玉匠镌刻册文、宝文。该工作完成后,翰林院派官员核对无误,再发交内务府,移至太庙街门内洁室,以备进册时使用。如加“列圣、列后”的尊谥,一般会重造玉册,改镌玉宝。玉册由工部或内务府承办;玉宝由太庙请出后,置于太庙街门内洁室,由造办处玉匠磨去原来宝文,据翰林院、内阁撰发的新宝文镌刻、填青。上谥用玉册、玉宝或加谥重制玉册、改镌玉宝完成后,皇帝会在吉日将它们奉安于太庙的金柜中。

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于“前以太庙尊藏列朝宝册系随时镌造,玉质颜色不能一律整齐”,乾隆帝特命直隶总督英廉、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福隆安将和阗贡玉“慎选良工,敬造列朝宝册一分,以奉太庙,其旧藏之宝册恭送盛京太庙尊藏,以昭祖宗功德之成于万代,意深远也”。同时,他还决定:“嗣后,凡有举行册宝事,皆以是为例,必为二分,一奉太庙,一送盛京。”两年后,重制册宝告成。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帝东巡前,特派皇子永琅将京师太庙旧藏16份册宝送至盛京太庙。其中,就有孝庄文皇后的谥册、谥宝。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象征着皇家威严的宝玺、册宝,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历史。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3日 总第3839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