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泉肃北县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19-06-11 09:10: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肃北县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蔡拉正在制作马上用具

  近年来,酒泉肃北县文化事业以传承、保护、发展、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手段,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先后建成党城湾镇手工艺、搏骏马头琴研发生产、温格金民族手工艺生产等基地。积极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长调及马头琴演奏等各类培训班,年培训人数400人次。

马背上的民族,成就马背上的传奇;马背上的歌声,成就马背上的诗。所以,对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来说,马鞍、马镫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马背上的这一切做的精致有加,做到极致,才能骑上马像云一样奔跑。

马上用具已经成为收藏品

在甘肃酒泉的肃北县,蒙古族人就是马背上的传奇。其马上用具的制作技艺精湛,选料考究,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完善发展和世代传承而来的,集皮革加工、金属工艺、编织扎制、美术设计装饰于一体的民族手工技艺。

肃北蒙古族马上用具主要有马鞍、马笼头、马嚼子、马绊、马鞭子等,其中尤其以马鞍件的制作加工更为重要。马鞍的制作加工主要以优质木材、银、铜、铁等金属材料为骨架,动物的皮毛、绒线加工制作成鞍软垫、鞍鞒边、鞍鞠、鞍花、鞍座垫等配件和装饰物。马头上佩带的马笼头、马嚼子是用皮革和毛织品加工制作而成,不但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目前有许多马上用具已经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和文物。

马上用具已濒临失传

如今,在牧区以往常见的出门“以马代步”的现象已不常见了,马上用具自然而然受到冷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城镇定居的蒙古族牧民日益增多,马上用具的使用与推广日益缩小;同时,过去一些制作、加工马上用具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老艺人相续去世,继承和弘扬马具文化的人才所剩无几,本地出产的马上用具已濒临失传、消失。马具文化和传统制作工艺的生存濒危状况令人担忧,亟待加强保护和发掘,以便使其长久地得以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马鞍具艺术更发达

据《肃北蒙古族宗教志》记载:“土默特的俺答汗致送明朝皇帝的国书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古代文书,国书的内容是关于土默特人送往北京的列行贡品,文字中提到的俺答汗赠送明朝皇帝镂刻的金鞍、马勒和箭筒。”这证明元朝后期,肃北蒙古族人精巧的制造马具技艺已经发展起来。

清朝时期,肃北蒙古族的银器和马鞍具艺术更为发达,用银铜等金属制作的工艺品很多,一些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奢侈品,一些是在民间广为流行,作为鞍饰和服饰使用,或者是生活中受人珍视的日用品。

好马还得好鞍配

在现实生活中,马鞍也与马的雕刻一样用的比较多,比如马鞍荷包,祭祀活动中马的图案马形银饰等等。因蒙古族爱自己的马,所以马的一切用具都要装饰,他们对马上用具制作有着特别的讲究,牧民们常说:“好马还得好鞍配”,对自己用的马鞍、鞍软垫、鞍桥、鞍桥边、鞍鞠、鞍花、鞍座垫、鞍辔等等,都用不同材料和纹饰来装饰。

马上用具制作技艺具有重要价值

肃北蒙古族马具文化,在整个甘肃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甘肃肃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马具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不容置疑。发掘、抢救和保护,对于研究肃北蒙古族的生产发展史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