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呼麦原来是这样发声的,快来看看你能学会吗?

发布时间:2019-08-15 16:50: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

草原上蒙古人在游猎和驯化五畜时,学会了与动物说话,和清风聊天。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这就是蒙古人的声音。

呼麦,就诞生在这里。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这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虽然呼麦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呼麦无疑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最古老的声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行动能力有限,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因而,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鹿鸣和狐狸的声音……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

后来,人们又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用呼麦和动物交流,呼唤五畜的声音也是原始的呼麦。其间可能因为风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声音中出现了更多的变化,逐渐形成富于旋律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歌唱手段。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蒙古族呼麦是独一无二的,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蒙古人千百年游牧在草原上,他们信仰自然的“长生天”,而信仰给了草原牧人最谦卑与朴素的灵魂,他们用呼麦这种歌唱形式与天地、自然、万物对话,感激并敬畏这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他们也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呼麦,记录并延续了草原民族内心深处对时光的记忆。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