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夏彩陶 闪烁的河湟古韵

发布时间:2020-08-31 16:00:13  作者: 记者黄芃 见习记者蔡端  来源:每日甘肃网  浏览次数:

临夏彩陶 闪烁的河湟古韵

马黑麦在修复古彩陶

马黑麦的彩陶作品

  临夏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数千年前,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河湟彩陶制作工艺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在临夏市县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大力扶持下,临夏彩陶结合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新路。

  探访:“彩陶之乡”不是浪得虚名

  金秋八月,记者来到临夏茶马古市文化一条街,这里坐落着十大传统文化艺术馆,其中就有彩陶艺术馆。沿街能看到造型独特的仿彩陶罐,在墙上可以看到陶片装饰的图案,细节透着“彩陶之乡”的文化底蕴。

  临夏被誉为“彩陶之乡”,真不是浪得虚名。据考古调查统计,目前临夏全州境内有文物遗址548处,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彩陶王”的大型陶瓮,就出土于临夏的三坪遗址。

  修复:每一块彩陶碎片都值得保护

  马黑麦是河湟彩陶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爷爷马进义的彩陶制作工艺就小有名气,是河湟彩陶工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在马黑麦小时候,有一天父亲马国正让他目睹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彩陶,一下子吸引了年幼的马黑麦。至今他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惊艳感——那是一件刚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彩陶罐,该时期彩陶的制作工艺是马家窑文化的鼎盛时期,有着精美的花纹和独特的造型。

  马黑麦记得,小时候在自家对面废弃的烧瓦罐的土窑附近,经常能看到破损的陶罐碎片,他把碎片拿回家自己尝试着拼凑,虽然第一次修复彩陶以失败告终,但是修复古彩陶的种子在他心里开始慢慢发芽。“破损的彩陶像一盘散沙,碎片先要用药水清洗,清洗完的碎片按照花纹再用胶水粘起来。”刺鼻的药水、残缺的碎片、复杂的花纹,这些都没有让马黑麦停止对彩陶的热爱。“我喜欢彩陶,彩陶的每一块碎片是有价值的,是需要保护的,我开始研究这些破损的彩陶碎片,希望能复原其千年以前的模样。”

  2015年,马黑麦在临夏县注册开办了“甘肃河煌彩陶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20余年来,随着他对彩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完成古彩陶修复工作,还能对出土的古彩陶也能进行专业化识别和鉴定,逐渐成为河州彩陶研究、鉴定、修复行业内的高手。

  发扬:让彩陶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我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动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彩陶,对于彩陶爱好者来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了满足彩陶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像马黑麦这样对彩陶文化热爱又具备专业功底的人,在彩陶修复工作之余,也制作了一些彩陶复制品,仿真复制出来的彩陶十分精美,从形制到纹饰,完全保持了原件的基本特点。

  记者在彩陶艺术馆看到,桌子上放的几个陶罐都是半成品,黑色的线条画得也不是太熟练。马黑麦说:“这是老师带着学生来做研学活动时学生画的,我给他们讲彩陶文化,教他们绘制花纹,让他们体验彩陶制作的过程。孩子们对自己动手做更感兴趣,传承其实也是这样一点一点渗透下去的。”

  马黑麦最近在计划生产一批“特殊的彩陶”,主要是一些生活中能用的小件彩陶工艺品,包括办公桌上放的装饰品、车里的摆件等。谈到生产这批彩陶的初衷时,马黑麦说:“做这种样式,是考虑到让彩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让彩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摆件,最重要的是通过耳濡目染,这样就有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热爱彩陶文化了。我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把彩陶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彩陶修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黑麦还致力于将临夏彩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推广,在2017年3月举办的甘肃省第十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他制作的仿古彩陶尖底瓶和四扇屏分别获得创新、制作技艺一等奖。近几年来,马黑麦带着河州彩陶工艺品,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览,让彩陶文化走向了世界。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