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古浪6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6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9-15 10:52:23  作者:佚名  来源:个人图书馆  浏览次数:

甘肃古浪地处西北腾格里沙漠边缘,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勤劳朴实的古浪人。经常在外漂泊,听惯了关于古浪人的风言风语,那只是一小部分。其实,绝大部分的古浪人传承了中国人勤劳朴素、吃苦耐劳、为人和善的传统,在外“混”的很有起色。而且,在外做的好的、成功的古浪人不在少数,在他们事业成功之后反哺家乡的古浪人也不在少数。

其实,古浪多出文化人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更多地是古浪土地虽然贫瘠,但是6种非文化物质遗产背后的故事很有味道,真的给古浪乃至古浪人脸上添了光彩。身为古浪人是不是也顿感骄傲呢?

1、古浪王氏镰刀

“想要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这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一句典故,从而说明了古浪土门子在当时的繁华程度。也正是在这里,来往的客人很多,造就了这是做生意的好地方。那时候,没有超市,没有面馆,只有和农民息息相关的铁匠铺。一些农田耕种的农具、牲口套车的配件等都都离不开铁匠铺。我们把老板以姓氏尊称为王铁、李铁、赵铁……

在这繁华的集市上,经营者铁匠铺营生的王克俭家就用祖传手艺打制的镰刀走红当时的社会,是那个时候的网红啊。据当地人讲,王氏镰刀可以追溯到清乾隆23年,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王氏镰刀四号刀已经将镰刀远销到青海、宁夏等地。究竟为啥卖的这么火?是刀口锋利、做工将就还是服务好?没有具体的考证。



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古浪社火

社火是古浪流传一世的民间表演形式,大多在正月进行。闹社火的初衷是赶走邪气,祈祷来年平安健康。但是古浪闹社火首先得“出身子”。

何为“身子”?先给大家讲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社火的“核心”是春官老爷,其他人配以古装的故事人物做随从,其实大家都知道,社火里春官老爷只是外在的核心,其实内在的核心人物是不起眼的“膏药匠”,他才是故事里级别最高的官员。



3、古浪老调

说起曲艺形式,全国各地太多太多,甘肃大地主要以陇剧著称。但在古浪大地,更贴近生活的是古浪老调。古浪老调主要流行于古浪大靖土门子、裴家营、永丰滩等地,起源于明朝,后来经山西眉户剧改变而来,一般为单人演唱,三弦伴奏或者一人唱一人伴奏。古浪老调的演唱内容多半以民间故事为主、多为褒扬忠孝节义,鞭挞奸邪恶丑。

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积极的研究保护。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古浪童谣

古浪童谣是取材于生活的一种非常接地气而且带有幽默成分的儿歌,也是对农村生活的高度浓缩和精华的提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诚者折。比如:“天爷天爷大大下,蒸哈的馍馍车轱辘大,娃娃们吃上上不动洼,老汉们吃了把炕压塌”,四句话充分说明了古浪月饼的大。

这些童谣的共同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炼,富有生活气息,音韵铿锵,节奏明快,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想象丰富,气质浪漫,朗朗上口,易诵易传,极富诗情画意。

2006年,古浪县人民政府将童谣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古浪宝卷

念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唱故事,通过一些孝顺遭福报,作恶遭恶报的民间典故故事,告诫人们要做所好事,不要做坏事。念卷是古浪旧社会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那时候没有电灯,村里有好嗓音的人就会在煤油灯下,以一种特有的调子把故事唱出来,周边的人随声附和。经典的故事有“男寡妇上坟”、“白玉楼挂画”、24孝之“丁郎刻母”等。在古浪最有名的就是《救劫卷》。《救劫卷》描写的是民国17年,陕西甘肃大旱之年民不聊生,出现了大靖土门一带卖儿卖女的故事,还有些人在逃荒路上不幸丧命的故事。宝卷通过实地地名和人名的真实描述,每一幕都感动的听卷人黯然落泪。

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救劫卷》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救劫卷》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古浪水磨

相信生活在古浪大地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就是旧社会父辈们磨面用的“水磨”。旧社会没有电,智慧的古浪人建起了200多座水磨,解决了群众吃面粉的难题。从而也应运而生了黑面、白面、大麸面。旧社会能查到白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当然,在那时候经常流传着水磨磨房闹鬼的故事。

2009年,古浪县人民政府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水磨制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将“水磨制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