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音韵黄土

发布时间:2019-06-05 09:00:56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日报  浏览次数:

 

原标题:【印象陇原】音韵黄土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壶

大地湾文化半地穴房址

大地湾博物馆围墙

  车子在天宝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时候,满脑子是“大地湾”这三个字。它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曾经听过很多次却未能亲临一睹的人类史前遗址。仅它在资料中的厚重和大气,已然让人神往已久的一颗心肃然起敬。难道不是吗,又有哪儿的人类遗址能担得起“大地湾”这三个字的博大和悠久!

  然而,当我们终于来到邵店村,大地湾博物馆原始朴素的外观却让人短暂地失望了一小会。一圈黄黄的、高高的土墙,甚至还有点不够平整,很像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北农村常见的粮仓围墙,将八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圈在了里边,看上去有点漫不经心,大门就是两堵高墙之间的缺口。虽然参观过的博物馆很少,印象中所有的博物馆应该都是存放文物的宝库,不能说个个金碧辉煌,但也不至于如此草草。

  带着心里的一丝疑惑和身上的万缕阳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大地湾博物馆风格独特的陈列室。由于室内外光线对比强烈,进到陈列室后的感觉就好像一下子走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其实何尝不是呢,大凡博物馆,还真的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外的世界,是和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需所用,你在博物馆一一都能找到,即便那些物什或者已经锈迹斑斑、或者已经残缺不全,但无一例外都有着人类生活的气息。它们不说话,而那被触摸和使用过的痕迹胜却了千言万语。貌似沉寂,却又纷繁热闹,争着抢着要告诉参观者,它们当年曾经是怎样因为爱和苦难而信心百倍地生活过。

  此刻,陈列室的一切与一个晚来了八千或者五千年的造访者打了个照面,彼此在心下嘀咕:好面熟啊。

  虽然是初次见面,对这里的一切,似乎非常熟悉和亲切。看到人字形和倒置的山字形茅庵草舍,就想象那里面一定住着儿时家乡瓜园里的看瓜老头;看到骨针骨笄,邻家阿婆颤巍巍穿针引线和晃悠悠拔簪盘发的镜头就浮上脑海。还有那些石制的和陶制的首饰,仿佛都是自己曾经的熟人佩戴过。当然,坛坛罐罐、钵啊盆啊的自不用说,皆是当日里见证过乡亲们婚丧嫁娶的日常用具。

  再往里走,才算见到这些器物真正的主人,也是几千年前大地湾真正的主人。几个古墓葬坑穴,灯光晕黄,骨殖横陈。在墓坑前踟蹰良久,仔细端详墓主人的头骨和手骨,心里盛满崇敬和感激。面对数不清的彩陶器皿,不由得要问,该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和何等灵巧的双手才能创造这些奇迹?

  当然,也许他们并不全都是彼时的劳作者和发明创造者,总有一些人生来就是享受生活之美的。

  在众多的墓坑里,有带着随葬品的,也有什么都没有的,有安安静静的寿终正寝,也有明显挣扎过的非正常死亡。虽然他们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带着各不相同的命运和迥然而异的心情,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没有棺椁,让黄土直接容纳了自己的肉身,就像瞌睡了倒头睡在自家土炕上一般。仅有的一个小孩墓坑,小骨殖被安放在一个竹篮内,这大约便是人类最早对于弱小的怜惜和悲悯了。

  死亡是寂静的,接纳与包容亦无声,因此,回归黄土便成了稀有的大音。

  先民们在没有文字的时间段里生活着,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地湾遗址五期文化;艺术对于他们也许很抽象,但他们却实实在在懂得审美。只需看看那数不清的形态各异的陶器,无论色彩的深浅,也不管线条及花纹的迥异,哪一件不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哪一件又不是黄土之美的绚丽再现?

  走进大地湾,就走近了几个“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

  稷的种植,是大地湾黄土给先民们最早的恩赐。民以食为天,稷是百谷之长,于是后来便有了社稷一词。想象当日,在一个个原始部落里,稷和粟被女人的手春种秋收,生命被女人一代代延续,丰厚的黄土和壮硕的女人有着同样旺盛的生育力。如此绝佳的组合,自然产生更加美妙的艺术品,人头彩陶瓶的制作即是明证。

  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了三千年的人类史前文化,带给人们的不止是发现后的震惊,也不止是面对神秘之后的感慨。在这里,感受到的只有美,黄土之美,伴有音节和韵律的黄土之美。

  看到距今约五千年的房屋建筑遗址,四百多平方米的总面积,而且是复合式建筑,大约有六七米高,由靠墙的八根柱子将室内空间分成九份。大房子面南背北,开有三个门,正门进去是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火塘,是火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火塘设在室内,方便烧烤食物,方便取暖,重要的是防备野兽的攻击。

  看上去火的用处很多,但先民们从经验得知火对于生命与生活的威胁也不少。聪明的大地湾人更懂得怎样去防火,最直接的材料就是他们脚下厚实的黄土。看看面前这所大房子已经消失了的木头柱子,曾经无一例外地包裹在厚厚的泥层里面,经过加工和处理了的泥墙、泥屋顶、泥地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房子的耐火强度。当然,从这所房屋遗址的多处火灾痕迹上来推断,专家们肯定这所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建筑物依然毁于火灾。

  也许这就是宿命,熊熊大火将古人类的心血和智慧毁于一旦,漫漫黄土却用它的多情无声地覆盖了火灾现场,我们今天轻轻地拨拉开一层层黄土,使它重见天日,并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它再度复活还原。

  记得在家乡,有一种料姜石因为形状不佳和太硬,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最没用的石材,有句流传了多年的歇后语:茅厕门上的料姜石——又臭又硬。便是譬喻无能且脾气很臭的人。就是这样一种石头,在几千年前的大地湾,却被先民们当做极好的建筑材料使用了。他们把料姜石磨成粉,混以砂石,再与类似于米粥的黏质液体搅拌,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混凝土,用来装饰房屋地板。

  现在,就有一块混凝土地板裸露着,在那所被火烧毁的大房子中央,微微有点发白。遥想当年,无数男人和女人的赤脚经过它,无论宽大的脚板还是纤巧的美足,地板都给它们以坚定温柔的支撑。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躺下或者是站立在大地上,黄土与先民们总是有着零距离的接触。即便这样的接触是无言的,较之于鞋跟在木地板上的橐橐声,这无疑应该是最和谐的自然之声。

  数千年之后,站在大地湾厚厚的黄土地上,初夏的微风中,油菜花漫山遍野,清芬宜人;油绿的麦苗正在抽穗,处处生机。自己深深地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动,虔诚地捧一掬黄土,迎风泼洒,黄土质朴的气息扑鼻而来。风吹过,万籁有声,仿佛大地用心脏,一遍一遍吟诵温柔敦厚的诗经。(文/图 唐秀宁)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