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寻访兰州老地名】南关拾遗

发布时间:2019-06-05 16:09:24  作者:华静  来源:兰州日报  浏览次数:

 

现在的南关十字

昔日南关的“万里金汤”

  南关十字位于兰州中心区域,曾经在这里保留有许多老字号商铺,如西北角的“上海糕团店”,零售布料的“信大祥”,东北角销售副食蔬菜商品的“大菜市”等,其他五金百货店、杂货店、体育文化用品商店、照相馆、饭馆等店铺更是星罗棋布。现在位于南关十字的酒泉路、庆阳路等已经被改造成宽阔大道,两边华灯亭立、树木成行、鲜花铺地,后面高耸起两道望不到头的参天大厦。在南关十字西北侧,开辟一个草地广场,广场东面有约30来层高的“世纪广场”大厦,这些都是南关十字不可替代的地标。旧南关以前是什么样子,曾经在这块热土上发生过什么被人忘却的故事呢?记者采访了政协城关区文史委编辑柏敬塘先生。

  据柏敬塘回忆,旧日的南关十字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他说,老兰州们都知道,兰州城很小,就是现在城关区里的那一点城。老兰州城建有内城,城墙南门便在如今的南关十字附近。进入城门,方才算入城,而南关一度是兰州城最繁华的中心。

  口齿留香的童年回忆

  上世纪90年代,何天祥与何天德兄弟二人在《南关忆旧》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一个鳞次栉比的深宅大院,有的是宽门行店,有的是窄门商号,除了两三家药铺有较宽畅门面以外,很少有小铺小商,不过快到十字路口的路南头,有一个卖大豆(蚕豆)的铺子,是个例外,因此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个大豆铺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时放学后,总在这家大豆铺里买两个铜板一大合(读作格),柏敬塘补充道:合就是以前的计量单位中石、斗、升、合的合。满满一合大豆对孩子来说也是相当多的。这个卖大豆的铺面有一间门面,摆了大小七八个竹编筐箩,分别盛放着炒好的大豆,有的淡黄,有的焦黑,有的淡黄的壳上有焦红的斑纹。柏敬塘笑着说,其中有一种大豆被兰州人戏称为“气死老汉”,很有嚼劲,但是不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食用。

  清净的“高碑寺”成热闹的戏台

  在南关街的中间曾有一个佛刹,兰州人都称它“高碑寺”,据说佛寺里香火并不旺盛,平日里没有烧香膜拜的善男信女,甚至连初一、十五都没有。这个佛寺坐南向北,一连六间宽,三间是正门,在东面,一年到头的紧闭着,三间是戏楼,楼下有门,平时半掩着,作为出入口。戏楼背后临街的檐下有个立匾,上书“广福寺”三个大字,原来这是寺的正名,“高碑寺”是它的绰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绰号?有人说寺里有一块高大的石碑,广福寺里的住持僧是一个留着三绺胡子、相当儒雅,十分福态的老和尚,姓田名广仁,一袭墨色的长领僧袍,他也是兰州出名的拳师,摆弄一手长柄大刀,自称是“定宋刀”,据说是赵匡胤传下来的。有一年,陕军换防,两个伙头军,要强拿寺里厨房的案板,田广仁出来,一头撞倒了一个,两头顶倒了一双,伙头军看见风头不利,只好气急败坏地撤退。此外,广福寺也有它更风光的日子,因为南关街上,山西帮的买卖要占一半,山西人也有他们的会社,他们聚会总要找来晋南梆子班在寺里献戏,这样就热闹多了,卖小吃的摊子占满了戏楼底下。

  曾经雄浑威武的南门城楼毁于一旦

  柏敬塘先生想起来曾在南关发生了一件很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在抗战胜利后,兰州古城墙的整体轮廓仍是完整的,但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南关十字北口有个南门城楼,也称崇武门,后改为皋兰门。此城门楼正处于龙尾山与陕甘总督衙署的轴线上,在城楼下有三个城门洞,中间一个门洞最大宽约6米,通行车马,两边的洞较小,宽约4米,行人通行,城门洞上建楼三层,每层九楹,飞檐翘角,非常雄伟。三楼正中悬挂白底黑字的“万里金汤”巨匾,这四个大字是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每字三四尺见方,厚重遒劲。说着柏敬塘先生拿出了一幅珍贵的照片。“这就是解放初期兰州内城的南大门照片,可以看到。这个照片是解放后拍的,城门上有毛主席的照片。城门前的马路有行人骑着自行车,楼门高20米左右,从下往上仰视,给人以耸入云表的感觉,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但是到了1952年,这一雄伟的文物古迹毁于一旦,真让人扼腕痛惜。那年我还很小,但是那突如其来的枪声让我至今心有余悸……”1952年10月6日早上9时许,数声枪鸣响彻了南关的上空,听到的人们都震惊了,纷纷找地方躲藏。原来,南门城楼驻扎的甘肃省公安总队的一个排,一个叫张贵钰的士兵因其出身地主家庭,“土改”触及了其家庭利益,让他心生报复心理。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便付诸实施。就在那天,他趁全排人下楼吃早饭的机会(下楼吃饭的全体战士是徒手下楼,武器都留在楼上。)夺枪行凶,先打死了当时的副班长蔡彦全和战士韩招财,并用手榴弹炸断木质楼梯,在东南西北四面窗口架设机枪,进行疯狂的扫射。但见解放军从这里不断地往上射击,楼上张某从四个方向往下还击,最后弹尽,失去抵抗能力,困兽犹斗的他将汽油倒在木质的楼板上,于是冲天大火燃烧起来,将南门城楼付之一炬。有“山海关”巨匾气派的,置于兰州南门城楼上的“万里金汤”巨匾,也化为灰烬。

  约午后1时许,火势基本息灭,尚有微弱余烟。这次事故,共打伤打死战士、干部、群众15人。而后,南门城楼连同门洞被整体拆除,只剩下左右两侧的墙体,又过了若干年,左右两侧的墙体连同城墙,也一起消失了。

  柏敬塘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随着兰州被国家规划为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功能发生变化,人口增加,拆城拓路,似乎成了必然。从那以后,先后拆除了一些城墙。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被先后拆除。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剩余的城墙便越来越少了。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原残存城墙基本消失。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