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服务 > 经验交流

基于档案发掘和民间调查的岷县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2 09:34:38  作者:李相荣  来源:李相荣  浏览次数:

   摘  要:岷县奇特的人文、地理因素造就了特有的岷县文化之一——岷州武术。本文通过发掘档案和开展民间调查,从岷县武术的起源、发展、融合,到繁荣,逐步展开,并附有"武德”要求、动作要求、练习方式、练习时间、格斗技巧、阶段性代表人物、走江湖的规程等方面,对岷县武术作了较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档案;岷州武术;武术传承;武术发展。

  一、岷州武术概论

  岷州(岷县)位于甘肃南部,古称临洮,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历史悠久,早在五千五百年前,这里就有人群生育繁衍,是古羌族住地,是传说中"龙的世界”,是历代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地”,是通向大西南的"旱码头”,汉、回、藏等七个民族聚居的地区,西北民歌"洮岷花儿”的演唱中心,"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故乡。境内山峦环抱,洮河、迭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是甘肃南部中心地带,国道212线、省道306线、兰渝铁路贯穿全境,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商贸活跃,境内居有勤劳善良的48万岷县儿女,仅在红军革命途中牺牲的烈士就有"三千名”。民风彪悍、好勇、喜格斗。
  中华武术起源于远古先民为了生存与野兽相互搏斗过程中逐步完善的一种技能,有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的方式,有长器械、短器械、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硬器械,有明器械、暗器械之分,在整个运用过程中或站、或躺、或卧、或滚等等多种不同姿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一技能逐渐完善、成熟,被后人称之为中华武术,中华武术也与时俱进,日渐完善,门派更加庞杂,主要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有形意拳、翻子拳、南拳、醉拳、六合拳等;器械有刀、枪、剑、棍、流星锤、九节鞭等,还有暗器柳叶镖、铁笛、扇子等十八般兵器,后来又以学习目的不同分为以演练比赛、格斗为目的的竞技类和以强身健体为主的休闲养生延年益寿类。
  岷县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多民族杂居,融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华,也包括中华武术,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岷州武术。

  二、岷州地方武术流派现状

  岷州与其它地方一样,各民族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融通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文化,也包括武术在内。随着人员迁徙,文化也随之而来。有史可查的如汉朝名将姜维在退守沓中(今罗大乡,早期属岷州管辖)屯田时就带来了汉朝时期武术;元朝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李思齐由河南转战于此,带来将、帅、兵、勇若干,多年居住于岷州,大力推动了岷州武术事业的发展,明朝柱国将军李国柱就是其孙,后辈多有习武之人;明洪武年间,武当山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岷县居住多年,据说在"神仙洞”授徒若干;近代军阀鲁大昌收集全国武术豪杰为其看家护院,作为贴身卫士,这些卫士在岷县交有不少的武术朋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岷县武术事业的发展;清代末期,岷县民间有"红帮”、"哥老会”参加者1000多人,人人练习武术,首领人称"红袍都督”、"绿袍大爷”;寺沟乡白土坡武举人包蕴珍组织的"鞭杆队”五百名,个个身手不凡;还有临洮的王大化(一说山西人),锁龙的胡亚民,武山的郭四够,甘谷的秦武平,行走江湖的麻佛爷,陇西的林铁头,河州的汪爷更是在岷县收徒授拳,参加 者七十多人;民国十八年岷县大饥荒,社会秩序混乱,练武者众多,出现了朱子明、马跃民等名家若干人;山东人少林寺俗家弟子赵强,在岷县举办武术培训班,大量传拳;岷县文武学校更是以武为其特色,每年都有大量的武术人才毕业;岷县体校教练王晓东更是精心指导,岷县武术爱好者更是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并取得了国家、省、市、县武术比赛骄人成绩;陇南市的马宏波更是忙中偷闲与岷县武术爱好者多次交流,相互提高;定西市武术教练席丰富更是乐于指导等等;以上前辈及名人有力的推动了岷县武术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耀眼的"武林名星”。
  老一辈有:高尚仁、马万青、李顺有、季光祖等名家;代万全、赵四德、罗炳章、包海娃、安炳寿、任发荣、王耀德等拳师;武术奇才罗诸葛(罗文秀)。
  中年有:王晓东、马宏波、史丹青、李相荣、杨尔琪、孙玉涛、王林花、讹组合、石三子等武术精英,后起的有李童等若干新秀。
  高尚仁以赵家手、八步转等为其代表拳种,长于打沙袋,以身法灵活见长,因徒手摔狼而出名。
  马万青以梅花滚趟双刀见长,被评为"中华武术五寿星”之一,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的亲切接见,人称"陇南山区不老刀”。
  李顺有师承河州汪爷,以流星锤、棍、大刀见长,前辈有习惯"李师傅不到不开场”之说,足见其在同行中的声望。
  季光祖以功力大而闻名,双手能举起上千斤的碌碡。
  李相荣是中国武协会员,事迹刊登在中华武术国际发展中心主办的北京九鼎华风文化传播公司、中国武术网共同编写的大型纪实文献《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的"名家卷”中。少年时获岷县首届武术比赛第三名,青年时获岷县第二届武术比赛第一名。2008年获定西市"迎奥运”武术比赛棍术一等奖;2013年获兰州国际友人武术交流大会第二名;2015年7月获定西市传统武术、段位比赛软器械第三名;2015年7月获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术第二名、刀术第二名。2015年8月获第六届华夏武状元国际争霸赛流星锤第一名、双刀第一名、拳术第一名。
  武术奇才罗诸葛悟性好,弹跳超人,但武德不佳,最后成了武林败类,人民的罪人。
  太极拳传入岷县是近代的事,当代代表人物有韩炳荣、王俊琦、王宏云等,象形拳以王玉文为代表。
  岷县专门成立了业余体校,每年春秋两个假期培训武术爱好者,一期一百多人,四邻八乡的老前辈和中青年爱好者也广泛收徒教拳,他们都为岷县武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岷州武术对习练者有很多苛刻的要求

  1、对习练者武德的要求
  岷县在习武中对"武德”要求很严,"德不好者,送千两黄金也不能传授”,要求习练者首先要做好人,再看情况教拳。品德不好的人,拳学的越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有些师傅请到家里先观察人,教基本功三年后才开始教拳,如河州的汪爷在岷县十多年仅收徒七十多人,最为得意的仅李顺有等三人。
  2、对习练者动作的要求
  行如风,座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可以养生、保健);轻如叶,重如铁;步如粘,棍如窜;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仰卧悟拳;练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需要提醒的是,身体营养一定要补上,效果更好,常言说穷文富武。练拳不站桩,永远摇摇恍;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
  3、对练武时间的要求
  特别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早练功力,晚练速度。
  4、对习练者眼力训练的要求
  晨起观飞燕,在舟环远山,晚上看苍天(此方法可以预防治疗近视眼)。
  5、对习练者听力训练的要求
  用手指弹水,听落地声音(也有静心、养心之作用)。
  6、格斗技巧
  与人交手时,要用巧力,要做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短打长,扑进堂;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腿法隐蔽、灵活多变、力量大);能挨十拳不挨一肘(肘的动作小、力量大)。
  7、习练者要达到的基本境界
  意如出海蛟龙(动作停而意念不能停,要用意念来联结 前后动作,灵活运用眼睛余光),劲如下山猛虎。
  8、表演观看要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单刀看手,大刀看口,双刀看走。
  9、习练者容易达到的状态
  年拳月棍,日日刀,说的是拳是功夫不易上手,棍次之,刀最快,套路一学会耍出来就象练了多年的人。
  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伤身。说明太极拳练起来更费劲,上手更慢。
  10、外出行走须知
  在出门行走江湖时,必须学会以下几句:
  (1)东出太阳一点红,秦琼打马离山东,身背一对皮棱锏,处处来来访宾朋,龙顾龙来虎顾虎,绸子烂了缎子补。
  (2)铜锣一响拜四方,贱脚踏在贵地上,贵地人儿喜洋洋,江湖浪荡喜洋洋,到前看大师傅俱多,到后看小师傅俱广,不知无名的师傅在哪一方,为弟在此玩一花拳,没有观乎上的老师傅不要记嫌。
  (3)流星本姓流,提东向西流,生在西方地,长在老君炉,练了七七四十九,练成一个铜流星,谁人学会这一手,拿上就把江湖走。

  四、对岷州武术事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大力宣传,推广传统武术套路。因为套路是拳的载体,经验证明,不练套路光练招式,到最后就没有拳了,只能实战无法传人。
  2、消除对武术"妖魔化”的宣传,当今小说、电影、电视剧让不懂武术的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说什么隔山打牛、空中任意飞行等等太玄妙都是错误的宣传。
  3、因人而异,需要练真功夫的也就是竞技武术就让他多吃苦、勤钻研、多悟拳。需要强身健体,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就多向这个方向引导,大力推广普及惠及全民,让人人练武术,让人人健康。
  4、成立机构,确定专人,多投入经费,大力挖掘推广传统武术套路和拳理拳法,弘扬中华武术,大力发展格斗等实战武术,因为实战才是武术的灵魂,养生、健身是武术的小功能,不能忘本求末,培养更多专业武术人才,使其大发展、大繁荣。
  5、应该让中华武术进校园、进社区,从全民抓起,从娃娃抓起,因为童子功了不得。

  参考文献:

  1、查阅了岷县档案馆馆藏大量档案。
  2、高尚仁、李顺有、季光祖、李森蔹、安炳寿、代万全、赵四德、周启刚、讹组合、石三子、王晓东、马宏波、席丰富、赵强等武术家提供了大量资料。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