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服务 > 经验交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充分展现我州档案的“本土”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16-03-03 15:17:26  作者:唐世海  来源:唐世海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世界意义。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档案文化建设应该是以档案为工具,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手段,不断丰富档案工作内涵,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性工作。

  一、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

  临夏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园的一朵奇葩。据最新公布的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60项,其中世界级1项:临夏花儿;国家级7项;省级9项;州级83项;(市)县级60项。如:以临夏花儿、河州贤孝、永靖傩舞傩戏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临夏古生物化石、远古彩陶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保安腰刀、东乡擀毡、永靖王氏铸造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以临夏砖雕、葫芦微雕、刺绣等名人大家特色文化;以和政松鸣岩、康乐莲花山花儿会为代表的民俗旅游文化;由于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下孕育了临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中保安腰刀、雕刻葫芦、砖雕、花儿、永靖白塔乡古建筑、永靖傩舞和河州贤孝等非遗文化以繁多的种类和数目及新奇的特色为全州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州档案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着我们临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

  二、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完整、不系统;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建档,相关的文件、音像资料零星存放,存在着管理不严和流失现象。由于空档或者建档不完整、不系统,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

  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在遗产保护上虽然以政府为主,但在遗产传承、挖掘和资料的整理上仍然以个人行为居多,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依靠祖辈口传身教继承,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急需加强。

  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部门单位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亟待补救。例如:作为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东乡擀毡技艺,其整个制作过程及其复杂,步骤严谨,擀毡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繁多,曾在民国至建国后得到长足发展乃至成为东乡农村地区的主要副业,年产万条,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各类商品的丰富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东乡擀毡逐步退出市场,东乡擀毡技艺频临失传和"生死考验”,而东乡传统的擀毡技艺除在涉及东乡族风情的记述中有零星记载外难见详细的说明资料,各级档案馆更是没有关于东乡擀毡技艺的档案资料。

  三是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资金和设施难以保证,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松懈甚至流失,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发展的命脉。如:临夏微雕葫芦是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文化,堪称"临夏一绝”,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遗名录”,在临夏雕刻葫芦文化界,曾涌现出了马耀良(甘肃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已逝世)、唐占鸿、陈龙(甘肃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享誉全国的葫芦雕刻大师,他们的雕刻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临夏雕刻葫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现今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作品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纷纷被中外艺术节和商界人士收藏,流向民间和外部市场。据调查:这些雕刻名家创作巅峰时期的优秀作品只有零星的记载和图片资料,都没有建立相对完整的档案资料,如不及时主动地搜集整理挖掘,我们临夏雕刻葫芦这几十年的辉煌灿烂文化极有可能被历史所湮灭。因此,加强对频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迫在眉睫。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思考

  1、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补救和建档工作。

  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系统规范整理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抓,尤其要对"频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已故民间老艺人流落外地或市场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度地挖掘和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系统的档案,并将之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始终。对普查的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临夏民间的神话、临夏"花儿”、各种音乐、舞蹈、河州贤孝、东乡民间刺绣、绘画、河州泥塑、雕刻葫芦、河州古典建筑等艺术和技艺,分门别类建立档案,逐步建立并形成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统一规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框架,以保管档案的标准加强保护和管理。

  2、要充分运用文字音像及数字化等多种方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分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并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进行展示,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各界查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3、充分利用"非遗”档案加强宣传,为宣传临夏形象造声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地区的宣传"名片”。因此建议档案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建立的"非遗”档案,将每个项目的"非遗”文化编辑制作成专题的宣传画册和影视记录宣传片,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做好宣传,并积极与其他文化部门的各种"非遗”演出相结合,开展"非遗”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方面利用"非遗”档案信息及媒介为广大群众正确的文化导向和带头作用,为临夏向外界做好临夏新形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使"非遗”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利用专题题材的宣传为临夏制作成一张张文化"名片”让临夏走向外界,让外界了解临夏打起了一个个文化展示的平台。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命脉。搜集整理并保护利用好我们临夏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的特色文化档案进行宣传,它对内营造临夏特色文化氛围,接地气地服务于广大民生发展,对外打造临夏特色文化新形象,提升临夏投资文化环境必将会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东乡族擀毡技艺及留存状况调查报告2010年》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