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全家福来了

发布时间:2019-02-22 15:10:44  作者:宋慧蓉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哪天你到了开封,一定要来我家里坐坐啊。”前不久,在河南省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厅《全家福来了》第十三期节目颁奖录制现场,83岁的“汴绣皇后”——王素花从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精致蓝底烫金的馆藏证书时亲切地说道。

    《全家福来了》是一档由河南省电视台和省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大型文化纪实节目。节目从一张张老照片切入,以“一个人”反映一个时代,以“一个家”展现一段潮起潮涌的历史。节目的故事逻辑是“老照片+讲故事+重拍全家福”,展现形式是“棚拍+外拍”,棚拍是通过搭建富有年代感的演播室、讲述者用全家福照片做引子引入每期的故事来实现的,外拍以“纪实+再现+采访”的故事形式呈现。

    《全家福来了》共有十三期节目,主题分别是“福起1978”“福望丝路”“福佑青年”“福缘初心”“福造匠心”“福连四海”“福启传承”“福在拼搏”等。从一张张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试卷,到一辆辆驶来的“东方红”拖拉机;从执着记录46年的党员日记,到代表工匠精神的一件工作袍、一副白手套;从北京奥运会打出国人精气神的太极拳,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女排百折不挠精神的美丽姑娘……一张张照片,见证着城乡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

    这次演播室颁奖现场录制的节目是《全家福来了》的收官之作,由几位被邀嘉宾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家庭记忆。

    第一位嘉宾是汴绣第五代传承人——来自开封市的90后绣娘李鸣。作为家庭代表,她向大家讲述了她的全家福故事。她的奶奶是被人称作“汴绣皇后”的王素花,她奶奶和汴绣共同生活了70年,到现在还是“针不离线,线不离手”。她说,现在整个大家族都是汴绣的传承人,汴绣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家族文化。

    李鸣讲起了她奶奶的故事,她说:“我奶奶王素花身上有股子敢想敢干的钻劲儿。1959年,开封汴绣厂接到任务要创作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用来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彼时只有两年绣龄的奶奶大胆地接过任务,她专门北上故宫去观摩原作半个月,3个半月没回家。40度的高温天里,在没有风扇的狭小车间,她率领姐妹们一针一线地忙活,为避免蚊虫叮咬,她们用布将头裹起来,仅露出双眼。就这样,她们一针一线绣出了世界上第一幅汴绣版《清明上河图》,在此期间,我奶奶还创新发明了多种绣法。汴绣自此成为中国的五大名绣之一,奶奶也因此进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如今,这幅《清明上河图》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已经退休的奶奶闲不住,彼时55岁的她又开始创业办起了民营汴绣厂、刺绣培训学校和宋绣艺术馆,并抢先申请了汴绣专利。在教学培训中,她不仅分文不收,还到开封市各个县和贫困地区招收学员。后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从工厂追到家里,她在哪,教室就在哪儿。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奶奶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奶奶经常和年轻人一起探讨如何创新改进传统绣法,以奶奶姓名命名的‘王素花汴绣馆’也开进了繁华的现代商业区。他们经常和一些服装企业、文创工作室进行合作,将汴绣应用到潮流服装和各种包包、挂件上,很多来开封游玩的人都很喜欢小巧别致、颜色多样的汴绣包包、小挂件和小摆件。作为汴绣之家,我们全家的共同心愿就是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用得上汴绣,让它不仅仅是工艺品,更能成为代表中国时尚潮流的必需品,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节目现场,王素花也分享了更多的全家福故事,她动情地说:“汴绣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回报社会。”

    第二位嘉宾是来自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他们一家3口跟每家每户的小餐桌都有点关系。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一,被誉为“黄淮第一麦”。面对观众,他深情地讲述道:“1958年我出生在河南沁阳,幼年时就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能吃饱饭是我当时最大的心愿。听我奶奶讲,我有一个未曾谋面的3岁的哥哥就是在那个时候被饿死的,他临死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几粒嚼不动的玉米籽,这件事一直是藏在我心底的痛。1978年,我有幸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考上了一所农业院校。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走进了小麦的世界!”

    茹振钢说,在他心里,小麦都是有生命的,平时去地里看看麦子长势是他最幸福的事儿,寒冬腊月看看有没有冻得变黄或卷叶的麦子,烈日炎炎看看麦子是否翘叶、打蔫,如果麦子受害了自己也心疼,长壮了自己心里自然也高兴,其乐无穷。如今,茹振钢已从事小麦研究工作37年,育成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等10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增产效益达400多亿元,高产稳产的小麦装满了中国粮仓,帮助100多万户农民脱贫致富。“百农矮抗58”还获得了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让他站到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现在人们都能吃饱饭了,想吃得更好、更健康些,我们新培育的产量高、风味好的‘百农4199’就应运而生,用它加工出的面粉饱含小麦最原始的醇香,能让人品出妈妈的味道,吃出幸福感来!”茹振钢兴奋地说。

    与茹振钢相知相守30多年的妻子原连庄也是一名农业科学家。她曾先后参与培育出10多个大白菜品种,让大白菜的全年供应成为可能,特别是“新乡小包23”风靡了中原蔬菜市场20年。中原地区一半的大白菜都是原连庄等培育的品种,有乡亲们亲切叫他们俩“麦爸菜妈”,最让他们夫妇自豪的还是他们的宝贝女儿,现在已经是搞农业生物信息的博士后了。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人必须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有了粮食,我们干啥都安心。我的初心是要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如今我们还要让大家吃出越来越多的幸福感!每当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一看到小麦,我就鼓励自己努力再努力。”茹振刚说。

    在摄像机前,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幸福地拍了张全家福。

    像他们这样,节目现场还有很多嘉宾拍出一张张的全家福,记载着家庭的幸福时刻,传递出各自不同的情感和梦想。目前,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全家福照片已被制成展板,由省档案馆负责联系协调,在郑州高铁东站、紫荆山地铁站和郑州机场等人流密集处巡回展出,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这个面向全球、收视率较高的节目,我们不仅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家福来了》也是我们档案人走向社会、融入公众的一小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渠道向社会宣传档案,展示我们档案人的风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月21日 总第3326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