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原创】“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

——记朱德的家风
发布时间:2019-08-13 17:22:04  作者:孙 迪  来源:旗帜网  浏览次数: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生活纪律方面新增关于家风建设的内容,将家风建设提到新高度。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对家庭成员的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每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为党员干部在家风建设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

坚定信仰,“要做无产阶级”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朱德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1976年朱德去世时,对家里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做无产阶级”,这六个字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朱德与母亲感情深厚,却因长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不能留在身边亲自照顾。忠孝难两全,朱德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忠于人民和革命事业。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所写:“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朱德常叮嘱孩子们:“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的事业,不应关注老一辈的财产,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不应该是我财产的继承人。我没有财产,我这里的一切包括我的整个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没有党便没有我的一切,便没有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

朱德身为共和国第一元帅,从1955年至1976年的21年中,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并规定自己的工资待遇不能超过毛主席和周总理。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回忆:“1959年我国实行军衔制以来,(朱德)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不仅如此,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朱德还三次主动降薪:1957年降为579.5元,1959年降为460元,1960年以后降为404.8元。朱德去世前,曾多次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将他所有的存款交给党。“我有两万元的存款,这笔钱,不要分给孩子们,不要动用,告诉康克清同志,把它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这两万元钱,是朱德自实行工资制以来一点一滴攒下的全部存款。朱德逝世后,康克清遵照朱德的嘱咐,把这笔钱如数交给了党组织。

197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几个孙子都在外地工作。组织上为了使朱德身边有家人照顾,特意把他的孙子从外地调到北京。朱德却耐心地劝导孙子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照顾。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吧。”在朱德的劝说下,他的孙子离开北京,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继续工作。

拒绝特权,做平平凡凡的普通群众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孩子们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有特殊化思想,更不允许子女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就是变质的开端。

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规定“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他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孩子们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就连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一次,朱琦跟随父亲朱德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去看戏,演出结束后,他站在一辆公务车的踏板上回家,警卫员走路回去。朱德知道后,对朱琦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他应当“毫不特殊,做一个普通劳动者”。朱琦从此把父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许多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多年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朱德的孙子们读书时吃住在学校,周末回家想改善生活,朱德却规定他们必须到机关大食堂去吃饭,并一再嘱咐,不准买好的,不准超过别人的伙食标准。朱德说:“你们不应该有一点儿特殊化思想,应该和广大的工农子女生活在一起。”

朱德强调,作为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须摆脱特权思想,必须和工农子弟一样,靠自己双手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儿子朱琦是抗战干部,在前线作战时腿部中弹致残,转业时朱德叮嘱他:转业到哪里,安排什么工作,要完全听从组织分配;无论做什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要干好,务求上进。朱琦后来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朱德说,你到铁路不能当官,要从工人学起。于是,团级干部朱琦到石家庄铁路局当了工人,先做铁路练习生学技术,然后当火车司炉,3年后当火车副司机、司机。后来朱琦调到天津铁路局,虽然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仍经常亲自驾驶机车。一天,朱琦回家对妻子说,我见到爹爹了。妻子问,在哪里?他高兴地说,在我开的火车上。朱德的女儿朱敏一直从事着普通的教师工作。朱德要求她搬到学校住,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当朱德得知他的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说:“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朱德还建议他的大外孙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大外孙被分配去养猪,由于力气不够,把猪食洒了一身,为此他写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回信批评说:“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

勤俭持家,做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

朱德年幼时,家境十分穷困,母亲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将他拉扯大。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令朱德一生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也时刻这么要求家人。

朱德时常给孩子们讲“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军马”的谚语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故事,教育他们要克勤克俭。朱德对家里的日常开销严格控制,计划开支,每月的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一一记录在册,孩子们就连添置必要的日用品等都要征得同意并记账。朱德还定期亲自检查这些开支。1953年,女儿朱敏刚从苏联回国参加工作。那时,她还不懂得怎样计划生活,每月工资稀里糊涂就花光了。朱德知道后,批评她不会过日子,教她勤俭持家的方法。朱德告诉女儿,每月应该有计划地节余一些钱存到银行里,这对国家有好处,对自己也方便,需要时再取出来,别的同志生活上有了困难也可以支援。后来朱敏有了孩子,朱德又告诫女儿不要把孩子们娇惯坏了,要养成他们过俭朴生活的习惯。

在朱德要求下,全家人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作风。衣服总是大孩子穿后留给小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鞋子通常是从军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上缴的旧鞋。朱德在家里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工作之余经常同康克清一起在菜园里劳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吃的青菜大部分来源于小菜园。每当孩子们回到家中,朱德都要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并经常带孩子们到地里劳动,学习刨地、下种、施肥和管理,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他叮嘱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热爱劳动,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还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一边已朽烂,罩面上有6处补丁,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朱德的孙子回忆说,爷爷仅有两身较好的外衣,但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他一回到家里,便会换上早已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旧衣服。甚至当朱德去世时,由于家里没有新衣服,他外面穿的是那件用于参加外事活动的中山装,里面穿的都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

“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朱德曾不止一次告诉孩子们:“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有什么可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国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上交给国家。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书籍你们可以留着读。”朱德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献给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