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共君一醉一陶然 ——我更喜爱刘禹锡

发布时间:2020-12-09 11:03:33  作者:陈智为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篇,虽然我对他们的作品没有更深入研究,但通过阅读独秀山所著《共君一醉一陶然:唐诗里的有趣灵魂》(以下简称《共君》)一书,使我对一些诗人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我对刘禹锡更感兴趣。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我曾读写过他的名篇《陋室铭》,近期阅读《共君》一书,让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浩然正气 坦荡胸怀

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坚强不屈。公元824年,50多岁的刘禹锡从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坐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途径今湖北黄石时,下船来到著名的西塞山。在这里,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下《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芦荻老师。芦荻,原名芦素琴,1931年生于辽阳,195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后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原来,“芦荻”就是来源于刘禹锡这首诗!独秀山说:“这首诗,纵横开阖,酣畅淋漓。他以嘲弄的语气,描述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最终被覆灭的统治者并以古鉴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定要记住五百多年前东吴覆灭的教训,它可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呀!”

刘禹锡的《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以此衬托出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后两句则刻画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本来我想像蜜蜂那样勤奋工作,像鹤那样进德修身,心系国家,可是现在我已被排挤出朝政,只能用酒与琴来自我调节,我的浩然正气和坦荡心胸,早已‘机已息’当今为几杖作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他的“诗豪”之称不是浪得虚名。

    尊重友情 生死相依

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人缘也好。他有很多友人,但交往最多的却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尽管他们政见不同,但他们确实能友好相处。

这里着重说说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人相继被贬。他们二人是知己,有共同的经历,在被贬的生活中都寄情山水,以此舒缓自己的情绪,但因二人性格不同,导致最终命运不同。

柳宗元在被贬之后,苦闷之情难以释怀,最后抑郁而终,仅仅活了47岁。而刘禹锡则不同,他性格刚毅,又能很好地调节自己,最后回到京城,活到了71岁。可见愉悦的心情对健康长寿多么重要。

下面这首诗很能说明他们的友情:“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这首诗是刘禹锡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的深情回答。

再看看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公元814年,柳宗元、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回京,次年3月又分别被贬到远离朝廷的柳州和连州,二人一同出京赴任。

面对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互相赠诗惜别,可见二人情意深长。正如独秀山书中所说:“在20多年的时间里,柳宗元、刘禹锡二人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柳宗元多么希望晚年能够与刘禹锡天天见面,比邻而居。”刘禹锡则在《重答柳宗元》中抒发了与柳宗元同样的感慨。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刘禹锡得知后伤心无比,满含热泪写下一首诗:“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他强忍悲痛,请韩愈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还倾尽全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还把柳宗元的大儿子留在身边,将其抚养成人。

刘禹锡、柳宗元这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真挚情感令我深深感动并羡慕至极,真正感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乐观豁达 积极进取

我很赞同独秀山说的这句话:“人生最好的风景是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在晚年与大诗人白居易交往的一段时间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刘禹锡给白居易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觉得这首诗对退休的老同志们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独秀山在书中告诉我们“老一辈”,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身体瘦了,就把腰带紧一紧;头发少了帽子戴不稳,那就让帽子歪歪扣在脑袋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能看书,正好可以保护眼睛,这是好事啊;你若觉得太无聊,就去用艾灸调理身体,绝对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人生步入暮年,此时的落日余晖,照样可以映满天,灿烂无比。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3日 总第3610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