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我和我的兰台战友们

发布时间:2021-08-11 16:55:11  作者:张岚  来源:宁县档案馆  浏览次数:

 今年6月9日,是第十四个国际档案日。5月初,我们就开始筹备宣传活动,其中最大的“工程”就是拍摄反映宁县档案事业发展变化和奋斗历程的纪录片。2020年底,县档案馆搬迁至新馆前,为将使用了30多年的旧馆记忆留存,拍摄了一些音像资料,为纪录片的制作奠定了基础。在编写脚本和拍摄制作过程中,我查阅各类档案,搜寻有关记载,翻到了很多档案界前辈们的照片,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有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仔细回忆,五味杂陈,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记得1992年,从庆阳农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本县的一个乡政府工作。虽是档案员兼打字员,但还得进村入户、计划生育、催粮要款、农业生产,不分晴雨、不分昼夜,孩子在乡政府院子里像流浪儿,东家吃、西家睡,经常托付于职工灶做饭的师傅照管。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我很想去县直部门工作。因为一直坚持学习,2001年10月,县委机关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我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和考察,录取后,被分配在县档案局(馆)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兰台生涯。

当时,县档案局(馆)仅有6名职工,年龄都偏大,我已而立之年,还是最年轻的。由于人手太少,每个人肩负着几项职责,年过五旬的马局长觉得我认真负责,对我充满了期望,一个月后,安排我担任业务主办和报账员,还分配给我33个立档单位,上门指导整理档案。

起初,我跟随马局长学“艺”,他是我县档案业务工作的“首席专家”,26岁从事档案工作,从科员到局长,直到退休,把毕生尽力奉献给档案事业。据同事们透漏,他带领一名临时聘用人员,对馆藏1980年之前质量不高、查阅困难的1万多卷档案重新鉴定、整理,规范了案卷和目录,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他酷似老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把多年来积累的业务书籍送给我,辅导我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言传身教整理档案资料,并一再叮嘱我:整理档案一定把好分类、划分保管期限和拟写案卷标题这些关口,要不然移交进馆后无法查找,成了“死档案”。可看着那些乱七八糟、堆满灰尘的文件资料,我愁得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只听从他的指派边学边干。作为一名档案界的“学徒工”,我深知,要成为行家里手、成为其他单位档案员师傅,全靠学习!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促使我从书本学、实践学,记笔记、勤操练、善摸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记在心里,回到单位或翻书,或请教,并与老同志进行探讨,取长补短。我们单位虽小,但风清气正,团结一致,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强,大家像一家人互敬互帮,同舟共济。

2000年底,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档案整理办法进行了全面改革,把传统的以“卷”为单位改为以“件为单位整理。我们都是初次接触,难度较大,在执行中求改进,在工作中求突破,力争做到规范统一,简单易行,每个单位重新编制分类方案,多次上门指导。加上2002年3月,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启动,改制前,企业所有的档案资料要按规定整理并移交给档案馆保存。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分赴各企业指导业务,我和马局长每天按时去企业上班,忙忙碌碌,马不停蹄我常常被纸堆里的尘埃和霉味呛得鼻子和嗓子发痒,干咳不断,有时甚至呕吐。马局长一边不厌其烦地给其他人讲解,一边吸溜着鼻涕亲手整理,年龄稍大的熟人管他叫“马吊鼻”,他笑着说,这是长期整理档案的“奖励”——慢性鼻炎。按照惯例,他面临退休,又是局长,不必亲临现场,但他亲力亲为,还带我加班加点。有一次我忍不住发牢骚:整档是人家的工作,咱们指导、他们整理就行了,何必这么认真、亲自动手?他却很严肃地说,档案工作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指导是咱的职责,整理是“传帮带”。一听到他这种高调,我心里就来气,但看到他伏案在堆积如山的纸堆里默默的工作,仿佛与世无争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干。经过我们的精心指导,我县的老牌企业——宁县面粉厂积存38年的文件资料全部规范整理,看着那一摞摞纸堆被装订成500多卷棱角分明的案卷和抄写的整整齐齐的案卷目录,马局长满意地笑了,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在那年,全县26户改制企业档案被我们一页页、一卷卷全部整理接收进县档案馆。同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在全县顺利推行,在全市名列前茅。

就这样,整理完一个单位就去下一个单位,我们像一个个“理货员”,把散放的、零乱的文件材料精挑细选、规范整理,又像“采购员”,按规定接收进馆、分类保存。20多年来,在“千村百乡”档案工作示范工程、撤乡并村、税费改革、机构改革、草原补奖、林权改革、养老保险、土地确权、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结束后整理接收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同时规范了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婚姻登记、公证文书、社会保险、教学、信访、社区、家庭、审计、会计、诉讼等领域的专业档案。特别是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档案馆,318个行政村的档案全部接收进乡镇档案馆保存,实行村档乡管 ,保证了“三农”档案的安全完整,响应了经济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号召。自1990年以来,机关档案管理上等升级、规范化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使宁县档案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看着这些骄人的成绩,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我们的辛勤付出也改变了别人眼里档案局(馆)“闲的把人头能睡扁”的错误观念!2019年11月,马局长因病去世,享年73岁。但是他亲手整理的档案、编写的《档案馆指南》和资料依然整整齐齐的矗立在档案柜架里,成了我县的“巨额财富”,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遗产。直到现在,他那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辈前行。

我们的库管员兼“大管家”周大姐30岁时从县医院调入县档案局(馆),直到退休。多年来,其他职工去立档单位指导整档,她一个人守着局(馆)的四层楼,单位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应付,各种办公用品都是她供应,所有钥匙都是她保管,她给每个钥匙贴上胶布,标清房号,挂在一块钉满钉子、标清房号的木板上,一目了然。她毫无怨言,还一个劲的歉意地说:“我不能出去整档,替你们分担不了,我就把单位守好”。其实我们心里明白,她也是单位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员。她对每个单位档案的移交年度、存放地点都了如指掌,脱口而出,简直就是“活档案”。她把平时常用的、查阅频繁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退伍军人安置、民办教师招录、招工招干、离退休等内容的案卷号摘抄出来,分门别类,建成高频利用目录,提高了查阅效率。由于单位分分合合、名称变更,有的查阅者记不准确,她常常前后延伸好几年,不放过一丝线索,大有查不出来誓不罢休之势。周大姐忙不过来,我就帮忙管理档案库房和查阅利用工作。刚开始提供查档,我一知半解,效率不高,是她,教会了我查档、管档,教给了我许多工作方法和做人道理。如今,她虽已退休6年有余,但同事们遇到难题仍打电话请教她,在她的引导下,好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档案工作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民办教师身份确定、事业单位职称晋升、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信息采集等工作,需要本人提供佐证材料前来查档的人熙熙攘攘,挤满了办公室,人们心目中的“清闲单位”一夜之间成了“热闹衙门”。局(馆)职工全体上阵,共同应对查阅服务,周大姐有条不紊的指导我们为利用者提供有效信息,一遍又一遍地在库房提卷归卷,仿佛不知劳累、不知厌烦。每当看到人们查到档案时的喜悦和感动,我明白档案的价值和效益已经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一次,曾经在我县任职的一位75岁的山西籍老大爷前来查档。据他自述,1962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精简职工的政策,他主动申请退职,返回山西老家生活,现在国家落实养老保险政策,他没有任何凭据证明自己曾经是国家公职人员。了解情况后,我们生怕误了他的归期,全体职工为他翻阅,查到了他的退职申请审批表,看着他老泪纵横的样子,我又心酸、又骄傲。正是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为一个个需求者提供了依据,不计其数。我真切地体会到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真实含义。

存真求实对历史负责,鉴往知来为现实服务。但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各个领域,连我们这种清水衙门也未能免俗。记得2008年,在确定国家公职人员身份时,一名领导的亲属,也是我的好朋友前来查阅自己的身份证明材料。这位领导夫人以前是工人身份,想修改文件上的转干时间。她拿出提前复印好的文件让我盖章,并答应重谢。按照规定,我从库房提出案卷给她复印后盖章,她生气地说:“档案工作把你干傻了,就这么个小事都不帮忙,真是一根筋!”档案是原始凭证,注重的就是真实,这能是小事吗?我很惊奇她对档案这个千秋大业竟是如此卑劣的认识!像这样的事件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不胜枚举。

去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尾声,宁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形成的文件资料数量庞杂,档案馆及时跟进,全程指导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多年来,这种“大规模”的指导整档工作,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轻车熟路。结合我县脱贫工作实际,馆里17名职工深入乡村搞试点,起早贪黑制定方案、制作课件,举办全县业务培训班授课培训,并召开现场会观摩学习,认真推行全省精准扶贫档案整理规范。我负责总体协调和指导,辗转于各乡村,答疑解惑,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力求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标准统一、整理规范。与县扶贫办衔接,组成指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经过半个月合力奋战,全县18个乡镇、257个行政村的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全面完成,共整理1.7万多卷。我们又成立验收组,逐乡镇、逐村进行验收评比,全县通报。那段日子,我很忙碌,也很充实,我觉得我就像指战员,和战友们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看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档案盒摆放在柜架里,成为宁县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20多年的档案工作,造就了我人生的严谨朴实,忠于职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如今,我情牵档案,无法割舍。随着人事更迭,我已经是档案(局)馆“最老”职工、档案战线业务骨干,也早成为“师傅”了。临近退休,仍平淡无奇,虽没有其他行业的平步青云和功名利禄,但我无怨无悔。我用我的经历一遍遍地告诫新同事,我们档案人在记录县域党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让他们感受到我县档案事业的巨大变化和新的希望。老一辈兰台人对档案工作的情怀与执着、梦想与责任,撑起了宁县档案事业的一片蓝天,开启了一场与新时代同行的辉煌征程留下了万世不朽的时代印迹,希望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我们和全国档案战线上的战友们一样,站“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实干、锐意进取,正在以大气磅礴的姿态,蓄势腾飞的豪情,用真诚的付出、无私的奉献,挥洒着兰台风采、续写着宁县历史,为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风潮汹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我虽然不能成为名垂青史的司马迁,也没有灿烂辉煌的人生,没有鲜明耀眼的光环,但我将沉下身子,甘愿清贫,扎实学习,创新钻研,履职尽责,让我在我最后的兰台生涯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