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台文苑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透过档案感受“干打垒”里的激情岁月

发布时间:2021-12-17 15:04:33  作者:蒋修妮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在中铁五局一公司档案馆里,有一本被大家奉为企业“家史”的宝藏书籍——《中铁五局第一工程处处志(1950—2000)》。这本书记载了企业从1950年建立到2000年迈入新世纪大门的50年间的辉煌历程,蕴含着厚重的企业文化。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充分挖掘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红色资源,不断扩大红色资源效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刻感悟信仰之力、使命之艰、担当之要,成为企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

翻开这本浸润着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重要历史资料,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示出的建设者风采令人深受感动、为之赞叹。其中,一幅拍摄于1975年的列车驶出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的图片,以及关角山隧道出口处简陋“干打垒”营房的图片把人带回到那个艰苦卓绝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档案中这样描述关角山: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和乌兰县境内的关角山,横亘在天峻大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是通过柴达木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大门”。的确,“关角”的藏语意为“登天的梯”,仅从名字就足见这里地势的高峻险要。这条祁连山的余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严寒、空气稀薄、四季飘雪、长冬无夏、人迹罕至,像一座横亘在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屏风,是古时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青藏铁路线上曾经难以跨越的山岭。

在参加过关角山隧道建设的工人的记忆中,关角山下的“干打垒”岁月最难忘却。这个高原寒冷气候下简陋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记忆、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当年的关角山地处无人区,青藏铁路建设会战刚刚打响,参加会战的西宁铁路局第四工程处的1200名职工和家属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怀揣着“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梦想,跋山涉水来到青海湖边的雪山脚下。没有住所,他们就居住在牧场遗留下来的牛棚、马厩和羊圈中,还有的住在地窖里。为了解决严寒气候条件下的住宿问题,职工们采用了西北人特有的“干打垒”方法,用石块砌好屋基,又把从当地藏民那里拉来的青稞杆铡成一个个小段,混上泥土,倒进木模里,经过拍打、夯实便砌成墙体。这种一层一层“垒”起来用茅草做顶的土坯房子是造价最低、最省工料的住所。

“干打垒”里,木板通铺上下两层,几十人的大房间中间只有一个烧牛粪的地炉用来取暖。为了防止冻伤,大家都戴着帽子、穿着厚袜子睡觉。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工人早上起床时,帽子上都结着一层冰霜。收工回来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泥补墙、拾草修顶。而到夏季,气候变化多端,暴雨艳阳随时而来,没有树木遮挡,屋顶漏雨透风,屋内积水潮闷,加上蚊虫叮咬,很多人都患上了疟疾,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干打垒”里,从食堂打饭回来的工人围坐在火炉旁,每个人手里握着一个杂面馍、捏着一点咸菜丝,搪瓷碗里是半碗土豆汤或一碗高粱米稀饭。一入秋,工人们就只能靠土豆、萝卜、南瓜和冻白菜充饥,常常不能饱腹,肉、蛋、油甚至连面粉都成了稀罕物。

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的激情从未泯灭。他们上下班、吃饭和熄灯睡觉都以军号为令,接受施工任务也像部队一样,施工任务战斗化,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为了抢时间、赶速度、保工期,全连各排各班开展劳动竞赛。他们点着马灯,手握风枪,住着“干打垒”,啃着苞米土豆,在缺吃少穿的条件下,用装载机、铁斗车和人力完成了出口及进口斜井施工作业,为青藏铁路前期工程攻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关角山走下来,出自建设者之手的“干打垒”也跟随他们的脚步出现在西北多个铁路建设工地上。这种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的房屋成为老一辈铁路建设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象征,在一座座简陋的“干打垒”旁边,一条条隧道穿越山峰雪岭、一架架桥梁横空出世。而直至退休归乡,铁路建设者仍是穿着一身沾染着油污粉尘的质朴工装。

从茅草屋到“干打垒”,从竹片房到油毛毡,从窑洞到板房,老一辈铁路建设者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路栉风沐雨、一生勤俭为要,以祖国的需要为第一方向,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施工任务中传承着“开路先锋”的精神品质,把对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把建设的热情燃烧到最高。

现如今,“干打垒”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老关角隧道已废弃不再使用,关角隧洞旁曾经人头攒动、号角声声的营房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作为新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隧道进口处陈列着隧道建设期间的大量图片及劳动实物。这里的一砖一瓦,哪怕是只剩下几个墩桩的“干打垒”都是令人怀念和敬仰的,这里不仅承载着老一辈铁路工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企业“开路先锋”精神的发源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使命和担当可以因时代发展而变化,但老一辈铁路建设者用汗水甚至生命诠释的“攻坚克难、勇于奉献”的精神在任何年代都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坐标。当我们以高铁强国、交通强国的姿态傲视八方时,更不能忘记当年铁路建设“从零开始”时的艰难困苦,不能忘记从“干打垒”里走出的英雄前辈。

今天,我们保存的是档案,回忆的是历史,看到的是希望!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