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兰州名饮杂谈

发布时间:2012-11-14 16:08:23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国际航协副主席(法)恩威尔·雷蒙在兰山顶上饮“三泡台”。

<--ADV_CONTENT-->

“三泡台”使外来旅行者感到既新奇又惬意。 赵清华 摄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颇负盛名的。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饮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

从早年兰州颇具盛名的“枣儿水”到现今自产的特色饮品“籽瓜露”,优胜劣汰,与时俱进,兰州地方特色饮品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兴衰起伏。

老兰州人爱喝“枣儿水”

老兰州不尚产酒,因此这里说的名饮,酒不在此例。笔者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从北方大城市来到兰州。进入盛夏想寻汽水消暑,怎奈无处可寻。转到隍庙处见有卖枣儿水的小贩,吆喝着:“枣哇呃,枣哇呃……”看时但见碗中橙色水浮着三三两两的红枣,倒也诱人;来一碗品尝、甜而不浓,解渴生津。这当是早年兰州唯一的消夏饮料了。在我心目中煮红枣没什么稀罕,因为我在北方家乡也尝过“枣儿水”,甚至是自己家里煮的,但那不仅有甜味的红枣,还有酸味的酸枣,外加几片山楂片,那味道也就丰富了些,那些“辅料”正是家乡的普通产品,也正由于它的太普通了,因此也没人把它当回事。

在兰州河口,十里店一带盛产的枣颇有名气。早年乘车从河口沿公路进兰州城,沿途秋景当属枣树林延续过十里店,路边就地卖枣摊子点缀得引人垂诞。在盛产大枣的省城,卖枣儿水也便顺理成章了;枣儿水也由此成为兰州早期名饮,以致话剧舞台上也有它的声音。

乡村流行的罐罐茶

在广阔的兰州农村,既流行又讲究的饮品,莫过于罐罐茶。一只容量100毫升左右的小罐罐,里边装着半罐棍棍茶(茶叶梗)或砖茶(压成砖头状的茯茶,粗茶的一种)加水后在木烤箱上围着火口熬煮,那茶汁浓酽得犹如中药汤,一般人多被苦得难以消受;但农民,尤其是老农却十分珍爱此饮“那说了,不要多,只一咀就满福了!不喝者一天没精神。”这正是兰州广大农村的名饮。

在兰州南部的二阴山区,如阿干镇的东沟、大沟、深沟掌一带山村,农民家里的火箱子(木制烤箱)一年四季不停火,罐罐茶也是常年饮品。

五十年代开始流行“三泡台”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流行于回民地区的“三泡台”,在兰州日益显势。“三泡台”即盖碗茶,它盛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以临夏最为有名。在盖碗中有春尖茶、桂圆、枸杞子、葡萄干、包仁杏干、小红枣、冰糖(在宁夏的三泡台中还有苹果干),饮用时由开水冲泡,片刻后用碗盖边刮拨边饮,兰州俗称“刮碗子”,经过刮拨搅动,各色辅料味道齐出,喝起来味道丰富。这一特色名饮甚至使惯饮浓酽乌龙茶的广东人,也大感兴趣。

改革开放后兰州和临夏,已有多家厂商配成组合产品销售,且已远销外省区。这也算是兰州饮品的工业化生产了。

由于三泡台的品质,品位较高,于是一些酒店饭店,上了宴会的台面,尤其是回族餐饮店家,没有含酒精饮品的位置,而三泡台尽显风采。其茶具的华贵档次,更衬托出此饮品的不凡品位。

在兰州的传统性休闲茶座,茶园里,三泡台具有主打地位,堪称与现代风的咖啡屋平分秋色。新潮人士倾向于咖啡屋而广大中老年人群对传统性饮茶休闲,情有独钟。这传统性饮品外来人也感兴趣,甚至外国来客也赞赏。在新潮派年轻知识分子中,一旦接触三泡台,也别有一番滋味喜开怀。

八十年代初,兰州有了汽水

80年代初,兰州出现了“革命性”的新型饮料——汽水。我早年找不到的汽水,30多年后“找”到了。这是兰州504厂制造的大众饮料,“飞天牌”汽水,它很快便风行兰州。它物美价廉,口味好,成为80年代兰州饮品市场的主力。可以说“飞天牌”汽水的出现,是兰州民间传统饮品市场进入现代化新纪元的标志。

进入新世纪,早在北京及沿海一带久负盛名的酸梅汤,不仅西征兰州,甚至如今已落户兰州。它就在九州中路设厂生产。5月初入夏,我喝到了2009年4月20日的产品,可谓新鲜应时。酸梅汤源自宫庭古方,又经过现代方法精制并罐装上市,那味道好极了。“立夏”之日气温高29℃,手把酸梅汤瓶品味,不免想起了三国时期,奸雄曹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在黄土高原、干旱的兰州任君痛饮新鲜的酸梅汤,实感惬意之至。

兰州的名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势不可挡。如今饮品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口味多样、功能各异。面对当今饮品的百家争鸣中,土产的枣儿水怎能不消失!大凡事物总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发。淘汰出局者无可奈何花落去,痛惜之余,莫如探索出新,另辟蹊径方是正道。

新型饮品“籽瓜露”堂皇上市,标志着兰州地产饮料也紧跟了时代。兰州特产的籽瓜,多年的习惯是成熟期在田间地头,瓜农任人白吃,只须将瓜籽吐在农民备下的席上,甚至路人还可以白吃之后,用瓜肉洗手。瓜农只图取得瓜籽。如此很多有营养价值的瓜肉,便白白浪费了。当有见地的企业家研制出“籽瓜露”后,便是城乡两利的一大善举了。新兴的兰州饮料,必将成为名饮!(赵清华)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