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老 照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老 照 片

【兰州老图照】第四篇《西来行旅》之卡尔·雪莱夫妇

发布时间:2022-06-16 11:52:20  作者:甘肃省档案馆编  来源:开发利用处  浏览次数:

卡尔·雪莱夫妇

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卡尔(Carl Mydans 1907一2004年)、雪莱(Shelly Mydans 1915一2002年)夫妇,自重庆抵抗日前线——陕西潼关采访后,转身西行,在抗日大后方采访。他们经西安、宝鸡进入甘肃,到达兰州,沿途拍摄了大量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面貌,留下了大西北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景观的珍贵形象资料。兹将有关兰州的照片介绍如下。

 1.谷正伦在中山东园.jpg

谷正伦在中山东园

2.谷正伦在中山东园.jpg 

这是卡尔、雪莱夫妇为时任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的谷正伦在甘肃省政府后花园寓所前所拍的照片。老榆树掩映下,一所三楹卷棚顶平房坐落在砖阶上。立面中间为槅扇门,吊起半截棉门帘以通风;两侧间皆为糊纸木窗,每间由四扇小支摘窗组成,显见比兰州民间的一间一大木窗来得精致。房前砖阶下,为一孔砖券小桥,桥下是水渠,流淌的是由溥惠渠引来的阿干河水。一身中山装的谷正伦,携其子谷小同站立桥上。

澄清阁 

2.谷正伦在中山东园.png

3.谷正伦在中山东园.jpg 

谷正伦生于山清水秀的贵州,钟情山水园林。1944年,他命令在中山公园东侧树林里建一座两层洋楼,内有会议室、舞厅。著名建筑设计师李惠伯应聘设计,就在树隙中转角设计,因此建筑物平面呈不规则形,约略似“凸”字形。建成后,四面树木花卉环绕,甚为幽雅,内部为木地板,用壁炉取暖,题名澄清阁,一直使用到2000年,由兰州市外事办公室使用。

澄清阁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施工时,谷正伦每天两次检查工程质量,木活用手摸,稍有刺手就令返工刨光磨平。建楼时,他不准损坏一草一木,碰掉一个苹果,罚款一元。

槎亭

4.槎亭.jpg 

照片拍摄的是绿树掩映中的槎亭,即甘肃省政府后花园的景观。幽雅的园林,与日寇狂轰滥炸下的大后方兰州城似乎是两重天。其实,荷枪实弹的卫兵警惕地站岗,表明槎亭里甘肃军政长官正在开会,与抗战有关。

公路局

 5.公路局.jpg

1934年,隶属交通部的西北公路汽车运输管理局(通称西北公路局)入驻兰州府城隍行宫。西北公路局掌管东至河南白河,西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南至四川广元,北至内蒙古陕坝地域的公路交通运输事务,是抗日大后方重要的部门。苏联及盟国的援华抗日军用物资,运至星星峡,再由西北公路局运至兰州,再转运抗日前线,为此它一度被划归军事委员会领导。

上沟朱家庙

6.公路局.jpg

照片中的远景古建筑,西北为白塔山,高峰为墩墩洼,峰顶的覆斗形烽燧清晰可视,峰前的慈恩寺白塔、三星殿分布在天际线上,十分优美。近景系上沟朱家庙,悬山顶大殿三楹,青瓦布顶,坐南朝北。殿前两株侧柏郁郁葱葱,殿东一株老沙枣树,花时一树金黄,香飘醉人。殿北绿荫中露出一角飞檐的古建筑正是戏楼,戏台朝南,檐下悬挂一缙布幔,用以遮阳。戏台北面是大门,高柳蓊郁,柳下是溥惠渠。渠水引自阿干河,自龙尾山西麓蜿蜒北流,绕过太清宫东流,过马家坡子进入上沟,在滕家坝分流至下沟,主渠道流经朱家庙门,朝东流向南园,即今南林路、中林路、鼓楼巷、颜家沟一带,灌溉菜圃果园。因此,上下沟一带梨园、菜地连片。

马家坡子

7.马家坡子.jpg

马家坡子是龙尾山的西北麓,位于兰州城西南郭外,至退明代已有溥惠渠绕坡而东。自明代,坡下下沟西头即居住来自山东济南的回族马氏,故名马家坡子。马氏传人有咸丰举人马世焘,一生课读士子,著有《枳香山房诗稿》传世。

抗战以前,龙尾山麓包括马家坡子一带,自今白银路、中山路南口至解放门立交桥段,高低错落分布着亭台楼阁,分属释道二教,有城隍行宫、马王庙、三光阁、圣母宫、洪厂寺、朱家庙、姑姑堂、上帝庙、白雪红楼、北斗宫、张仙祠、酒仙祠和太清宫等。这些古建筑,巧用地形,不削山体,或建悬楼,或筑殿宇,体量不大,无不小巧玲珑,并借助溥惠渠的滋润,培育梨园菜圃,形成兰州八景的“梨苑花光”景观。

皋兰山下

8.皋兰山下.jpg 

照片显示的是国际运输联络线马家坡子以东拟拓公路的情景。土路南北两侧为版筑土墙围起的果园民居,白杨高耸,梨树繁茂。这里地处南园,凭借溥惠渠引来阿干河水灌溉。远处皋兰山雄浑厚重,山巅三台阁遗迹清晰可见,中为高墩,两侧低墩拱卫。墩上明代筑有魁星阁,历代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在1917年前后,阁楼宏廓,飞檐翘角,规模远胜于前代,可惜192。年受海原大地震波及,楼阁坍塌,唯剩墩台三座。皋兰山东侧为簸箕掌,其西峰有一株大榆树依稀可见,由于它位处高山之巅,故被称为“自古兰山一棵树”。其实皋兰山头营子、二营子、营子以及红沟的沟壑里大树有的是,但因其地位隐秘,不为人所知罢了。

登临握桥

9.登临握桥.jpg 

握桥位于阿干河快入黄河处,始建于唐代,系根据吐谷浑的“河厉桥”的原理所建,为木梁伸臂廊桥。桥长12丈,高3丈,可顺利行洪,握桥无虞。积桥上建廊11间,两岸各建神阁,飞檐翘角,赏心悦目。桥上三五游客凭栏眺望滔滔黄河。握桥不能过车,遂在桥南建水平木桥,以供车马通行。

握桥旁驮水者

 10.握桥旁驮水者.jpg

阿干河下游,明代亦称雷坛河,盖河的西岸金天观内有雷坛而得名。 河上建有握桥,为伸臂木拱桥,像双手紧握,故名。握桥桥面是拱形,不能行车,故在其南建一平面桥,方便车马行走。照片中一少年,穿白汗榻、黑大裆裤、麻鞋,吆驴去驮水。“老驴识途”,驴长年驮水,熟门熟道,竟然拉着小主人,过桥,奔河边去。洋车夫应是时髦青年,留着大分头,黑汗榻上套着背心,回头张望摄影师。他送完客人后,朝东返城,再找生意。再东,一位戴礼帽、穿长衫的老派男士,背搭掖手,观看河景。男孩左侧是小吃摊。摄影者按下快门,将20世纪40年代兰州市井一角生动地留给后人,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筏客子待客

11.筏客子待客.jpg 

头裹白毛巾的筏客子,一身黑衣黑裤,赤脚穿白麻鞋,把筏子泊在黄河南岸边浅水里,站在筏子上,持桨拄在浅水里,保持筏子平衡,微笑着面对外国摄影者。他在等待乘客,挣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

羊皮筏子启航

 12.羊皮筏子.jpg

筏客子从黄河南岸北门湾子载客正要启航,见外国人持相机拍摄他,遂憨厚地报去微笑。一位年轻乘客,戴十八旋大草帽,用好奇的眼光瞅着外国摄影者。其身旁放一竹编马头筐。两人各坐皮筏一端,为的是维持皮筏的平衡性,以策安全。黄河北岸为白塔山黄河铁桥以东凤林关地段。白塔山西北高处为三官殿,殿东为十殿阎王中的四座小殿,小殿东为罗汉殿(今法雨寺)。殿东下处为文昌宫。沿河为悬楼。

筏客子双腿伸入河水中,持桨准备划水,顺流划向庙滩子,或盐场堡、雁滩。当年,这种十三个羊皮胎所扎羊皮筏子,是兰州黄河两岸摆渡的便捷交通工具。辛苦钱,养家糊口。

筏客子扛筏子

 13.筏客子扛筏子.jpg

这是一位壮年筏客子,穿白布缠腰子(兜肚)、白布汗榻、黑布半短裤、白麻鞋,扛着筏子,往上游行走,朝外国摄影者灿烂一笑。其右手边四个小孩紧跟看热闹,左手边一个公职人员戴礼帽、墨镜,穿中山装,边走边回首,看外国摄影者。背景是黄河铁桥,可知筏客子正朝金城关走去,以便接乘客乘筏子顺流而下到黄河南岸城区。由于羊皮筏子无动力,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餌逆水而行,所以将乘客运到目的地后,筏客子必须扛着筏子步行到上游载客,所以兰谚有云:“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北门湾子

14.北门湾子.jpg 

北门湾子指水北门外快到铁桥的一段黄河弯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航运的码头。照片展示的是装扎大羊皮筏子的工作场面。埽台(堤坝)与沙滩之间搭着两根椽子,用以滑落皮胎等材料。沙滩上,五六个筏客子忙忙碌碌,扎框架,吹皮胎充气,正在组装大羊皮筏子。最大的羊皮筏子用大木椽6根、小木椽40根扎成骨架,将600个吹气皮胎串联,筏身长22米,宽7米多,再安装6把桨,即成。其可载重30吨,装载大宗羊毛、水烟、中药材,附带运送旅客,以及猪鬃、肠衣等土特产。从这里放筏,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再经火车、汽车转运到天津、上海等地。

金城关西行马车队

 15.金城关西行马车队.jpg

新拓甘新公路为砂石路面,比起昔日的甘新驿道,显得宽敞而平坦。一队胶轮骡车首尾相接,鱼贯西行,正在爬金城关坡。车上装载着洗净打包的羊毛,这是位于庙滩子的西北洗毛厂的产品。羊毛为何西运呢?这是因为,抗战爆发后,日寇侵占东南诸省,海上运输不通,西北羊毛通过皮筏水运的业务停止,只好通过苏联出口。中苏协议约定,出口羊毛从兰州运往星星峡,再由苏联方验收后转运苏联。由于路程漫长,耗费汽油多,汽车运输极不划算,遂由马车、骆驼运输。运事由设在兰州的贸易委员会西北运输处管理,用胶轮马车贷款方式,民办官助,开展运输。去程运输羊毛,回程运来军需民用物资。这些传统的畜力运输方式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骆驼队进入金城关

 16.骆驼队进入金城关.jpg

照片中反映的是抗战前期金城关内金山寺至铁桥西侧一带的街景。这里是甘新公路的起始段。平展宽敞的公路上,大车队、骆驼队云集,等候查验后西行星星峡。这些骆驼驮着洗净的羊毛打成包,上面印着“兰州富华公司/白色片羊毛”。兰州富华公司是1938年成立的,它隶属于中央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经营羊毛及土特产出口苏联贸易。公司从西北牧区收购羊毛,运往兰州庙滩子西北洗毛厂,洗净打包后,由骆驼队、马车队运往星星峡,再由苏联汽车运往苏联,骆驼队、马车队回程运来苏联的军需品和民用品。

马车运油料

17.马车运油料.jpg 

1939年,拆金城关,削去金汤钓伸向黄河白马浪的山嘴,使唐宋以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成为沟通兰州与新疆的通衢。大枯辘马车、胶轮马车,也有骡车,络绎不绝,自西向东驰来,拉的是铁桶装汽油或煤油。这是自兰州运送羊毛的马车到星星峡卸货后,回程拉来的苏联及盟国援华抗日的油料及其他战略物资。现代化的砂石公路仍然由畜力车任主打角色,可知抗战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多么弱。但是中国人决不屈服,用古老的马车运输军用品,艰难抗敌,终于打败用汽车运输的日寇,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金城关西行的驮驴

 18.金城关西行的驮驴.jpg

毛驴体质健壮,抗病力强,耐粗饲料,性情温驯,刻苦耐劳,听从使役。照片中两头毛驴驮着装满粮食的褐子长口袋,奋蹄西行,不知疲乏、天热。主人断后,走热了,还可以脱下外套、草帽。后面是黄河铁桥。

推车子

 19.推车子.jpg

推车子就是独轮车,除铁轴外皆由硬杂木制作,为昔日兰州短途运输运货载人的交通工具。推车子多在斗行(卖粮食的商行)门口待客。照片显示的正是运粮的情景,车载两长口袋粮食,约三百斤,父亲肩挎皮带分担车载重量,双手扶辕推行,小儿六七岁,戴草帽,穿破汗榻、短裤、麻鞋拉纤。适逢平路,纤绳松弛,父子俩皆轻松。但一遇上坡,纤绳绷紧,前拉后推,流汗费力,齐心协力,方能艰难上去。而路边着中山装、戴徽章的男孩,比小车夫大不了几岁,却因家境好,不必打苦工,还能上学读书。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