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名人档案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名人档案

吴玠

发布时间:2019-05-21 14:49:28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信息处  浏览次数:

 eaf81a4c510fd9f96e3aec8b2c2dd42a2834a427.jpg

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 [1]  ),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
吴玠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后归属于曲端张浚麾下。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官至四川宣抚使
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病逝,年四十七。追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人物生平

少年参军

吴玠原籍德顺军陇干县,后因其父吴扆葬于水洛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而迁居该地。 [2]  少年时性格沉毅、崇尚气节,通晓兵法且善于骑射,读书时能通晓大义。 [3]  北宋末年,尚未满二十岁的吴玠以良家子身份在泾原路入伍从军。 [4] 
宋徽宗政和(1111年-1118年),西夏犯边,吴玠率军鏖战,因其英勇晋升为进义副尉、权任队将。宣和二年(1120年),又参与镇压方腊起义,“破其众,擒酋长一人”,再破“河北贼”。累功至忠训郎、权任泾原第十一正将(宋史》作第十将)。 [5]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进攻怀德军,吴玠率百余骑兵追击,斩首一百四十六级。以功补授秉义郎、泾原路第十二副将(《宋史》作第二副将)。凭借这几次战役,吴玠在军中初露锋芒。

富平之战

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西路军出大庆关陕西大荔县),进犯陕西,直趋泾原路。吴玠受经略司统制官曲端之命,率前军迎击,大败金兵于青溪岭,追击三十里,“金人始有惮意”。因功升为武义郎、泾原路兵马都监、知怀德军。 [8]  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 [9]  城破之时,吴玠严禁士兵杀掠,百姓得以安定。

建炎三年(1129年),吴玠升迁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其年冬,宋江余部起义军首领史斌攻兴元(今陕西汉中)未克,转攻长安(今陕西西安),曲端命吴玠率军将其击斩。转拜右武大夫。宣抚处置使张浚督巡川陕时,参议军事刘子羽举荐吴氏兄弟(吴玠、吴璘)的勇略。张浚于是召见吴玠,对他十分器重,于是任命吴玠为统制,与吴璘共掌帐前亲兵。


建炎四年(1130年)春,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 [12]  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撒离喝长驱入关,曲端命吴玠在彭原店拒敌,自己则驻军邠州待援。在初战时,吴玠击败金军,以至于完颜撒离喝在重压之下大哭。但随后,金军重新来战,曲端不予援助,吴玠军最终失利败退。曲端退屯泾原后,弹劾吴玠不听指挥,使其被降为武显大夫,免去总管之职,又知怀德军。张浚爱惜吴玠的才能,不久后又起用他为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在战乱之后,吴玠抚慰军民,使百姓赖以为生。后转任忠州防御使[13] 
同年秋,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江淮形势异常紧张。九月,张浚为牵制金军,以减轻东南之压力,于是集结熙河路经略使刘锡秦凤路经略使孙偓、泾原路经略使刘琦、环庆路经略使赵哲以及吴玠等“五路之师”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宋营方面对于如何应战起了争执,吴玠认为应该登高拒敌,但众将大多认为宋营前的泥淖已可阻碍金军骑兵。正当宋军尚在迟疑之际时,完颜宗弼却亲统金军猝然而至,移土担柴,填泽铺路,很快泥淖被夷为平地,金军骑兵纵辔而过,完颜宗弼与完颜娄室分左右两翼进攻宋营。吴玠、刘锜身先士卒,接战左翼完颜宗弼军,奋勇冲杀,完颜宗弼部众虽经百战,也不免有些胆怯。而战于右翼的赵哲却“擅离所部,将士望见尘起,惊遁,军队于是大溃”。这样,右翼之敌乘隙援应完颜宗弼,吴玠、刘锜因两面被夹击、腹背受敌而败阵。富平之战,宋军遭遇惨败,史称“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14] 

鏖战和尚原

富平之战后,吴玠被授为都统制,受命整编残部。他率领残兵数千退至凤翔地区,与其弟吴璘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积粟缮兵,列栅筑垒”,意图做死守的打算。有人劝吴玠退守汉中,但被他拒绝。凤翔百姓闻知吴玠在和尚原后,感念他从前的恩惠,纷纷在夜间向宋军输送粮草。吴玠以银、帛偿还,百姓更加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输送队伍。金军探知此事后大怒,伏兵在渭河袭杀运输队,又设“保伍”、“连坐”的法令,但百姓依然冒禁送粮长达数年。 [15]  当时,和尚原上宋军与外界音讯隔绝,士兵也都丧失斗志,甚至有人企图劫持吴玠兄弟降金。吴玠获悉情况后,召集将士,以忠义之言勉励他们,“将士皆感泣”,愿意听令。张浚根据吴玠的功劳,承制拜他为明州观察使。不久后,吴玠因母亲逝世而离职服丧,又被起复原职,兼任陕西诸路都统制。 [16]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大散关率数万骑南侵,两路金军会师于和尚原。吴玠仅以数千军卒驻防和尚原上,敌众我寡,而且军储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吴玠仍选择坚守。他慷慨激励将士说:“我在此地,敌人绝不敢越过我们而从后进军,保住阵地,方才能保蜀地无虞。”当时,乌鲁、折合令强劲骑兵先期进至北山,吴玠利用有利地形,分军两队,先率一队与金兵鏖战。到日中,双方均已疲惫,吴玠便将休息的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宋军如虎添翼,奋勇冲杀。金军骑兵困于山谷地形,只得下马交战,结果大败,退屯和尚原西南的黄牛堡。又遭逢恶劣的天气,只得撤军。后三日,没立犯箭筈关,吴玠趁其不稳,又派军将其击败。金军两部始终不能会师。 [17] 
完颜宗弼惊闻败报,震怒异常,亲督十万之众,造浮桥跨越渭河,进抵宝鸡一线,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企图打开入川门户。大军压境,军情险恶,吴玠恐其部下惊骇,于是召集将士,以忠义之言勉励他们,“诸将感泣,歃血而誓,愿效死力”。十月,金军对扼守和尚原的宋军发起攻击。吴玠命诸将“选硬弓强弩与战,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即用床子弩)。同时又遣别将,从小道绕出敌后,断敌粮道。再派遣吴璘引骑兵三千设伏于原北的神岔沟。果然不出吴玠所料,没过几天,金军因粮道被袭,退军至神岔沟,吴璘率兵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营寨,完颜宗弼身中流矢,“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于燕山,留完颜撒离喝留驻陕西,兵屯凤翔,与吴玠相持。张浚根据吴玠的功劳,承制授他为镇西军节度使。 [18] 

据险全蜀

2015420174967.jpg

绍兴二年(1132年),吴玠兼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节制兴(陕西略阳)、文(甘肃文县)、龙(四川平武)三州军马,命其弟吴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河诸州,自率主力驻军河池(今甘肃徽县)。其间,金将完颜撒离喝“尽发五路叛卒,自商州侵入”。派遣降将李彦琪移师秦州,威胁仙人关甘肃徽县南,系入川要道),牵制吴玠;又命游骑出熙河路,以牵制关师古部。完颜撒离喝则自率主力抄小道涉险东来,进袭金州今陕西安康)。 [19]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因宋军防御不力,金州失守。二月,金军乘胜进逼汉中。当时,刘子羽调知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听说金州沦陷,即命田晟守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急召吴玠入援。 [20] 
吴玠得讯后,即刻点兵自河池出发,连夜奔袭三百里至饶凤关。他赠黄柑于金军,说道:“大军远道而来,暂用此柑来解渴。”完颜撒离喝未料其赴援之速,大惊,以杖击地道:“吴玠来的怎么这么快!”吴玠于是投入战斗,大战饶凤关。金军以重铠士兵轮番进攻,吴玠亲自指挥宋军,弓弩猛发,兼用大石推压,坚守六昼夜,金兵尸积如山,关隘仍固如磐石。吴玠以重金召募死士五千人,准备联同关内宋军夹击金军。正逢宋军一位小校投奔金军,引导其从小路抵达饶凤关之后。吴玠难以抵挡,不得不退保西县;刘子羽也火烧兴元积贮,退屯三泉。后吴玠赴三泉与刘子羽会合,知道他的兵马不足三百人,于是调拨千人给刘子羽,帮助其守三泉,而自己回军仙人关,以据险阻碍金军入侵。 [21] 
嗣后,吴玠、刘子羽多次用游骑袭扰金营。四月,金军因远离后方,饷运不济,只得还军。刘子羽与吴玠计划伏兵在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县中部)邀击金军,吴玠袭杀其后军,金军摔死上千人,急忙丢弃全部辎重撤去(宋史全文》称吴玠等未赶及袭击金军)。完颜撒离喝遣使招降刘子羽、吴玠,刘子羽斩使拒降,吴玠也回信以大义责备完颜撒离喝。金军刚入侵时,认为吴玠远在西边,才从东涉险进攻,未曾料到他疾驰而至,所以“虽入三郡,而失不偿得”。 [22-23]  吴玠因功勋卓著,被加封为检校少保,充任利州路及阶、成、凤三州制置使。 [24]  十一月,完颜宗弼率兵攻和尚原。吴玠鉴于饷馈不继,又为防止金兵深入腹地,于是命吴璘放弃和尚原,退守仙人关。 [25] 
绍兴四年(1134年)正月,熙河兰廓路马步军总管关师古攻伪齐,遭遇大败,惭惧之下单骑投降伪齐。自此,南宋丢失洮州、岷州,只剩阶、成二州。 [26] 
二月,金帅完颜宗弼与大将完颜撒离喝等急于“图蜀”,率师十万自和尚原凿山开道,沿秦岭东下,进攻仙人关。吴玠率万人于仙人关右置寨扎营,分守要隘,互为犄角之势。吴璘率轻兵自七方关兼程赶来,转战七昼夜后,方与吴玠会合。 [27] 
金兵猛力攻关,激战一整天,因宋军拒险死守,始终不能破关。双方相持数日后,吴玠乘金军疲惫,以统领王喜、王武等人分紫、白旗率部攻入金营,金军败退,大将韩常左目中箭。金军无法支撑,于是领兵连夜逃遁。吴玠乘胜督军奋击,命统制王浚引军疾驰敌后,设伏河池,扼其归路,又大败金军。因统制郭震防守不力,吴玠将其斩杀,以正军纪。 [28] 
仙人关一役,金军自元帅以下,都携带家眷前来。伪齐方面的大将刘夔也是伪齐皇帝刘豫的心腹。金国方面本以为四川可轻易到手,但累战未能入蜀,反损兵折将,“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此后,金军隔渭水与宋军对峙,相当时期内未敢攻蜀。 [29] 
吴氏兄弟因屡胜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同年四月,吴玠改任定国军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高宗赏赐他自己所穿的战袍、器甲,又在亲笔信中说:“朕只遗憾相隔遥远,不能抚摸你的背啊(不得拊卿之背也)。” [30-31]  吴玠旋即主动出兵进攻,击败金军,收复凤、秦、陇三州。 [32]  七月,朝廷录仙人关之功,诏授吴玠为检校少师,迁为奉宁、保静两镇节度使。 [33]  在江西制置使岳飞出师收复襄阳六郡时,高宗令吴玠从旁策应。吴玠派川陕宣抚司统制官杨从仪率军进攻伪齐,在腊家城(今甘肃秦安县城东五公里)破敌。 [34]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改神武军为行营护军,其中吴玠所部改称行营右护军。 [35]  次年,吴玠兼任营田大使,改授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 [36] 
绍兴七年(1137年),吴玠派裨将马希仲进攻熙州。马希仲不仅兵败熙州,又丢失巩州,吴玠将其斩杀。 [37] 
英年早逝
吴玠与敌对垒近十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泾原、阶、成诸州和家乡德顺军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视蜀地。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 [38]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高宗因为吴玠功高,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吴玠此时已经重病缠身,于三月上疏请求解职,高宗不允。六月二十一日(7月18日),吴玠在仙人关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1] 高宗为其辍朝两日,特赠少师 [39-40]  后谥号“武安”。 [41]  [42]  九月,吴玠葬于德顺军水洛城,但因次年金国败盟入侵,吴玠只得葬于天河池。 [43-44]  十一月,高宗听闻吴玠家“颇贫”,于是赐其家钱三万缗。 [45]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高宗下诏在仙人关为吴玠立庙,号思烈(续资治通鉴》作忠烈)。 [41]  [46] 
淳熙三年(1176年),吴玠之子吴拱诉称“父玠有保蜀功,而爵不称”,宋孝宗于是追封吴玠为涪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

10dfa9ec8a1363276888e14c9a8fa0ec08fac763.jpg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