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名人档案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名人档案

邓宝珊

发布时间:2019-06-25 15:03:09  作者:佚名  来源:百度百科  浏览次数:

 

邓宝珊(1894年—1968年),名瑜,字宝珊, [1]  甘肃天水人,是民国时期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军的陆军上将西北军的重要将领。 [1] 
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24年任国民二军师长,后代理甘肃省主席。1932年起,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新一军军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多次到延安与共产党领导人会晤,赞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阻击日军渡过黄河。1948年8月,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年底代表傅作义同人民解放军代表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d1.jpg

人物经历

年少参军

1894年11月10日甘肃秦州直隶州出生(今甘肃省天水市)。父亲邓尚贤,原本是一位穷书生,后改习商,家道小康。他童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在哥嫂的抚养下生活。由于家庭经济日现拮据,只好辍学到兰州谋生,在父亲的朋友、回族人士马尊义所办的“骏川成”水烟厂当学徒,1909年夏,新疆伊犁新军在兰州招募新兵,邓宝珊报名应募。当时,他尚不满十六岁,不够应募年龄,然而身材魁梧,脸上早已显露老成之气。招募者一看,确信他已成年,遂准入伍。
d11.jpg

伊犁起义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的行军生活,邓宝珊来到了伊犁,编入新军标统杨缵绪部,不久被指定为士兵中的司书。从此,他业余拜师,发奋读书。后来在长期繁忙的戎马生活中,他也从不废读,琴棋书画无所不学。1910年,邓宝珊经新军协统部书记官金伯韬(甘肃人)介绍,与伊犁同盟会负责人冯特民相识,同年7月加入了同盟会。革命军与清军协统王佩兰的部队在伊犁以东精河、沙泉子一带展开了激战。邓宝珊属右翼攻击部队,战斗中指挥官不幸阵亡,邓当即挺身而出代理指挥,守住了阵地。此时,杨缵绪前来督战,邓建议采取包抄敌人左翼后路。杨首肯后,即令他率部迂回到敌人后方实行突袭,邓宝珊等从侧背直冲到敌人指挥车跟前,使敌阵脚大乱,后方动摇,一举击溃敌军。此役结束,邓宝珊因作战英勇和献策奏功受到嘉奖,调升为参谋。后来,原清政府镇迪道兼提法使杨增新,在袁世凯支持下控制了新疆军政大权。杨阴险毒辣,千方百计分化和镇压伊犁革命力量,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等惨遭杀害。邓宝珊也上了缉捕名单。他感到在伊犁已势难立足,遂潜赴宁远,设法从沙俄领事馆取得护照,经霍尔果斯取道西伯利亚,绕经东北、京津等地返回甘肃故里。 [1] 
d2.jpg

靖国军

1916年5月,邓宝珊在陕南镇守使陈树藩部胡景翼团任连长,陈树藩是一个投机野心家,借“逐陆反袁”的声浪掌握陕西军政大权后,就通电取消了陕西独立,不久又投靠了北洋军阀的新头目段祺瑞。陕西进步力量发动了“反段倒陈”运动。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陕西民党起而响应,1918年1月,邓宝珊与董振武协助张义安在陕西三原起义,一举消灭了陈树藩所属曾继贤旅的一个团(团长严锡龙)。这次起义导致了陕西多方反陈力量的联合,为陕西靖国军的护法斗争趋向统一创造了条件。1月27日,曹世英、胡景翼先后由耀县、富平到三原,共组陕西靖国军,分任左、右翼总司令,发出檄文讨陈。5月,于右任受孙中山之命潜回陕西,抵达三原。8月,靖国军总司令部成立,于右任任总司令,统一改编各部为六路,邓宝珊隶属于胡景翼的第四路,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
d3.jpg
邓宝珊与周恩来、傅作义
1921年11月,胡景翼接受北洋政府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任邓宝珊为该师岳维峻旅二团团长。邓宝珊不同意胡接受改编,1922年夏初,邓宝珊曾派人向孙中山反映陕西靖国军情况。孙中山致函邓宝珊,批评胡的行动是“受奸人蒙蔽”,向他“借问劳苦,并以为勖”,鼓励“坚持初志,百折不挠”,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奋斗。 [1] 

国民军

1922年4月底,直奉战争爆发。胡景翼奉命率部出潼关,与冯玉祥部协同,5月在郑州附近大战河南
军阀赵倜军。邓宝珊以前敌总指挥名义,指挥胡部李纪才、弓富魁的两个团攻破敌阵。此后,邓随胡景翼驻军安阳、邢台一带。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密谋共讨曹锟、吴佩孚,邓宝珊为胡联系冯、孙。10月19日,他前往滦平与冯会商,议决了秘密班师回京日期,将部队定名为国民军,冯玉祥后来在其《我的生活》一书中是这样记叙此事的:“我从古北口进驻到滦平,即秘密发信给胡笠曾(胡景翼字,又作立生)派代表前来会商班师日期。等了数日,邓宝珊奉派前来,我便召集各处的代表在一帐篷中举行会议。结果规定队伍总称为国民军,因为我们这次革命,是拥护孙中山先生,并欢迎中山先生北上,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党叫国民党,所以我们的队伍也就取名国民军。”10月22日,当直、奉双方战斗正酣之时,直军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热河前线回到北京,当晚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在中南海延庆楼内。次日,冯、胡、孙三人联名通电呼吁和平。他们的反戈,导致直系失败。战后,邓宝珊因促成冯、胡、孙联合组建国民军有贡献,升任国民二军二师一旅旅长、国民二军第七师师长,参与了联合欢迎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的有关事宜。
1924年底,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开始在国民军中进行活动。从此,邓宝珊受到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影响。1925年春,随胡景翼到河南,任右翼总指挥,率李虎臣、蒋世杰两师击溃憨玉琨部。此后驻防陕县。他开办军官传习所、任命共产党员胡重差为所长,聘用了三名苏联顾问。李大钊派邓的同乡、共产党员葛霁云到邓部工作,被邓委以秘书长。8月,邓率部北上与奉军作战,占保定,经沧州,直抵天津附近。12月初,邓部参加国民军第一、二、三军会战天津李景林之役。当时,在李大钊策动下,邓宝珊在马厂附近领衔发表通电,主张“召集真正代表民众之国民会议;由国民会议组织国民政府,对内谋全国之统一,对外谋国际之平等”,宣称“与民众为友者,即本军之友;与民众为敌者,即本军之敌”。在攻占马厂的战斗中,邓任总指挥,率第二军七师及史可轩的二师一旅,并高桂滋的一个团,会同三军一部,攻占该地。接着,配合孙连仲的第一军,从南路夹攻杨柳青 [1] 
d4.jpg
邓宝珊与于右任、杨虎城在一起
国民军迫使奉系李景林放弃天津,由海路遁逃山东。邓宝珊在作战中负伤,战后被任命为直隶军务帮办。
1926年1月,奉直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邓宝珊随国民军第二军在河南与吴佩孚军作战,败于驻马店后,率部队西退洛阳。3月6日,第二军主力在洛阳被豫西红枪会围攻溃散。他间道返回陕西,在三原收集、整顿了原留在陕西的第二军余部——以及豫西败退归来的官兵,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在内蒙五原誓师,宣布响应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他与国民军其他将领通电拥冯,并表示与国民党结合为一。国民军联军宣告成立。 [1] 
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这是一个国共合作性质的临时军事政府,于右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有许多著名的共产党员担任了部、厅、局的领导职务。不论是民政、教育,还是军事,他和于右任都依靠共产党人进行工作。驻陕总部创办了两所干部学校,即中山军事学校和中山学院,均以共产党人为学校领导。邓小平时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陕西中共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任中山学院副院长。邓宝珊对当时在陕西工作的共产党人,始终予以积极的合作和支持,与在国民军联军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年3月,经他和其夫人张玉燕介绍,刘伯坚与西安进步学生王叔振结婚。刘被迫离开国民联军后,其家属一直由邓掩护和供养,直到中共派人接走为止。 [1] 

西北军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冯玉祥所部由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邓宝珊任第二集团军第五军军长,奉命出师潼关,策应武汉方面继续北伐。5月下旬到达河南,按原计划与武汉北伐军会合,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会谈后,联合发表通电反共。冯还为蒋与汪精卫合作穿针引线。不久,五军所在的南路军指挥岳维峻率部投靠蒋介石,邓宝珊无意投蒋,带领本部撤至驻马店。后因形势所迫,离开部队前往上海暂住,经杨明轩引见结识了周恩来
d5.jpg
大革命失败后,邓宝珊同许多共产党人保持了友谊,对遭受迫害的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进步青年,不论相识与否,都尽力加以掩护和帮助。同年五六月间,刘伯承在四川发动“顺泸起义”受挫后,辗转来到西安,一行人只剩下两块钱路费。当时,邓与刘伯承不认识,却立即叫秘书长葛霁云设法转去六百银元,又开具通行证明,帮助刘伯承等人摆脱了困厄,顺利经武汉,转往南昌,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全国解放后,刘伯承见到邓宝珊时还提及此事,表示感谢。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邀邓宝珊回河南,派往许昌协助樊钟秀的第八方面军对蒋作战,樊在作战中被飞机炸死,邓接任总司令。10月,冯、阎讨蒋失败,第八方面军师长焦文典哗变投蒋,并挟持邓宝珊由许昌南行,准备押解给蒋介石,邓途中寻机脱身,匿住在河南的原国民军部队中。11月,邓去上海法租界“蛰居”。
在上海,邓宝珊通过共产党员葛霁云、杨晓初等,与中共中央军委的同志保持接触。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派刘仲华向邓宝珊了解吉鸿昌的情况,并经邓介绍,与吉鸿昌取得了联系。这时,邓宝珊还与从事反蒋的国民党左派邓演达有联系。同年,刘伯坚从国外回来,先抵上海,邓宝珊偕于右任与他秘密会面。刘伯坚牺牲前回忆此事说,当时“邓对我表同情,说我做的事情太早”。邓宝珊的活动,受当时蒋介石特务的注意,他们勾结租界巡捕房拘捕了邓宝珊,并企图引渡南京处置,后由于友人、家属奔走,请女律师郑毓秀出面保释,方得脱险。 [1] 

主政甘肃

九一八事变”后,经于右任斡旋,蒋介石同意邓宝珊复出政坛。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准备西迁洛阳。邓宝珊与杨虎城等被任命为洛阳的“陪都委员”。当时,甘肃地方军与入甘的杨虎城陕军孙蔚如部矛盾尖锐。邓是甘肃籍的陕军将领,又通达稳练,故杨虎城力荐他入甘调解,安定局面。2月,国民党中央任命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邓宝珊为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主管军事。3月,邵、邓联袂到兰州。这时,甘肃的地方武装林立,各据一方,就地征敛;加之数年间兵连祸结,灾害频繁,民生凋敝。邓宝珊决计不扩一兵,专务安民,任续范亭为参谋长,王新令为秘书长,悉力整编省内武装,协调与青海马麟的关系,争取和平环境,以利百姓养息,并与邵力子合作,整顿省政。邵、邓从这时起,建立了友谊关系。1933年4月,邵力子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邓暂时代理主持甘肃军政事务,继续稳定各派力量,安抚流亡人口。当时,邵力子于右任曾大力保荐邓正式为甘肃省主席,但蒋介石对邓疑惧犹深,未允。1935年,邓宝珊改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所辖仅两个旅,即新十旅和新十一旅,人们讥称为“新半军”。
d6.jpg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努力。邓宝珊受此感召,奔走晋、冀、鲁三省,会晤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恳劝他们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又到西安与杨虎城、张学良进行了晤谈。这时,红军长征经过甘肃境内,他对蒋介石堵截红军的命令采取消极、敷衍态度。红军攻占会宁后,朱绍良曾命令新十一旅殊死反攻,他婉转向朱说明,即使牺牲这个旅也无济于事,朱只好同意撤退。 [1] 
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宝珊赞同张、杨义举,他应处境艰难的杨虎城之邀,前往西安相商善后之策。在西安,他根据中共中央一致抗日政策的精神,努力做各派之间的团结工作,他认为蒋介石除杨的决心已下,而杨进行武力抵抗又不可能,且牵动大局,经与杨磋商,决定自己出面见蒋,为杨斡旋,由蒋给杨以“出国考察”的名义。到南京见蒋介石时,他从容地对蒋说:“此次西安事变实在是一个非常事件,杨虎城诚然对不起委员长,但委员长素以圣贤之心为之,当按非常办法对待。这样会使中外人士更加敬佩!”接着,他又主动提出东北军、西北军整编问题,陈述了杨的要求。第二天,蒋邀邓吃便饭,席间答应让杨虎城出国。6月,他在上海将杨虎城、杨明轩、宋绮云等人送上了轮船,才放心地转回西安、兰州。 [1

新中国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邓和傅作义一起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以表彰他们在人民解放事业中的功绩。1956年,在民革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58年12月4日,民革举行四届一中全会。会议选举李济深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何香凝程潜蔡廷锴张治中熊克武、邓宝珊、陈绍宽为副主席。
d12.jpg
邓宝珊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
以后,邓宝珊和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一直保持着友谊。每年到京开会,毛主席总要在中南海约见他,以老朋友相待。五十、六十年代,邓小平贺龙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杨明轩、南汉宸等到兰州,都要亲自到邓宝珊家中去,和邓倾心畅谈,亲密无间。朱德同志到兰州,也和他亲切晤谈。 [6]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宝珊也受到冲击,但在病中他还是深深怀念遭受迫害的老同志、老朋友。 [3] 
周恩来总理闻讯后,派飞机把他接到北京。在这场浩劫中,已是古稀之年的邓宝珊时刻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担忧,到京后即入住解放军301医院接受治疗。后因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 [7] 
邓宝珊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会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主持,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致悼词。邓小平、叶剑英、宋庆龄邓颖超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 [1]  [8] 
d8.jpg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