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邓叔群档案入馆记

发布时间:2013-10-21 09:08:58  作者:孟明君  来源:《甘肃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邓叔群著作

  2005年初,甘肃省档案馆收到一位名叫邓钢的同志寄自北京的信,信是写给档案馆负责人的。信中说:"当我在网上看到甘肃省档案馆关于征集历史档案资料的通告,其中有历史人物、社会名人、专家学者… …,我想到我的父亲邓叔群在抗日战争时期,以科学家特有的方式投身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控制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给下游带来的灾害。这与现在党中央号召开发大西北,保护生态,振兴中华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所以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将我父亲解放前在甘肃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科技拓荒史呈献给甘肃省档案馆。” 看信后知道,原来邓钢是著名科学家邓叔群院士之子。
  春节刚过,邓钢就将他父亲的档案资料分三次挂号寄来,捐赠给甘肃省档案馆。这些档案资料里有邓叔群院士在甘肃林区科学考察撰写的诸多中、英文论文;为纪念邓叔群院士诞辰100周年出版的纪念文集;为纪念邓叔群院士逝世20周年暨中国林业部森林病理进修班举办3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电视台摄制的纪念邓叔群院士的电视片(VCD光盘)以及各种纪念专刊、扫描打印图片等。
  众所周知,邓叔群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森林学家,他20世纪40年代来到甘肃,深入原始林区,从事黄河上游森林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调查研究。邓叔群院士深入甘肃的那段时间,正是"开发西北”的热潮,他当年留存下来的史料,无论是研究甘肃林区的过去,还是研究今天甘肃的森林保护和生态平衡,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工作人员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侯,想到了邓叔群院士当年曾经工作过的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为了找到更多的原始资料,工作人员查阅了保存在甘肃省档案馆的民国时期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的案卷,从中查找到许多邓叔群院士20世纪40年代深入甘肃林区的原始记录,工作人员把这些资料复制后补充到邓钢捐赠的这批档案资料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人物全宗,存入甘肃省档案馆的名人档案库。
  邓叔群院士祖籍福建福州,21岁清华学堂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植物病理学博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载着最高科学荣誉——PHI-KAPPA-PHI 和Sigma-Xi两枚金钥匙证章,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1948年被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一生所从事的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发表了70余篇科学研究论文和3本巨著,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不仅有超群的才华,还有浓浓的爱国情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抗美援朝期间带头给志愿军鲜血,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并把用自己多年积蓄在南京建起的花园别墅捐给了国家。他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用他毕生的心血诠释了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祖国一颗忠贞不渝的赤子之心。
  从邓钢捐赠的档案资料和在甘肃省档案馆查到的60年前邓叔群院士部分档案资料里反映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了对生态学的研究,40年代他抛弃城市的生活条件,率全家来到甘肃林区,在当时十分荒寒的甘南藏区卓尼创建了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洮河林场。当时的卓尼是个经济落后的地方,所需生活用品都要靠牛车从几百里外的岷县县城拉来,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家中儿女上不了学,不仅生活十分的艰苦,而且没有安全保障,在林区考察时需带枪支,交通工具只能是骑马,而邓叔群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科学考察任务,还要管理行政方面的琐碎事务,从买枪购马到租房,大小事务样样要考虑周到。在此期间他心爱的小女儿被山洪冲走,他自己面部受伤,在痛失爱女和疾病折磨下没有动摇他治理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决心,坚持在恶劣环境中继续工作,直到他在甘肃的借聘期满,中央研究院让他返回他才离开甘肃。
  他是兰州南北两山开挖水平沟造林的设计师。1941年秋,他任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由重庆来兰州筹建西北工作站,开展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研究和绿化西北荒山工作。他首先着手绿化兰州南北两山,当时的南北两山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他指导科技人员在兰州皋兰山、白塔山等干旱山区采用开挖水平沟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造林成活率。
  他是甘肃天然森林科学经营的创始人。当时黄河大支流洮河上游的大片原始森林管理混乱,乱砍滥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给黄河下游带来沉重的灾难。为改变和阻止这种日趋恶化的生态进程,他由水利林牧公司买下大片原始森林,选定卓尼、洮河之滨的一个林木丛生的滩地,建立研究基地——洮河林场,并建立苗圃以及卓尼地区以外的三个洮河林场分场和一个牧场,着手天然林经营试验研究工作,制定了一整套营造量大于采伐量,"永续利用”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此项工作在甘肃属首创,在甘肃林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几十年来黄河上游的多数森林均被程度不同地滥伐毁坏,但洮河林场为黄河上游保留下了宝贵的森林区。
  他是甘肃主要林区——洮河、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林区科学考察的先导着。他先后曾去洮河、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林区进行科学考察,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采集大量标本,分析大量树木生长情况,为科学营林育林准备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给后人留下诸多的林区考察论文,对甘肃省以后林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是生态林业学说的倡导者和林牧结合基地的建立者。他认识到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洮河流域属森林草原地带,在林区均是阳坡草山阴坡森林,单一经营林业前景不佳,决定建立林、牧、农结合基地,进行科学实验,作出样板全面推广。于1943年开始选定在岷县木寨岭北麓的小林场建立林、牧、农结合的生态林业基地——木寨岭牧场,使"生态林业”这一新的学说,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在甘肃撒下了种子。
  现在,存放在甘肃省档案馆的邓叔群院士档案资料已经在甘肃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向社会开放,查阅他档案的人们会听到纪念邓叔群院士电视短片中的解说词:"……祖国大地的这一片绿洲是奖给邓叔群的勋章”,是的,只要洮河林场在,那片绿色的森林在,邓叔群院士的精神就在,保护森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就在。

1946年洮河林场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