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张思温捐赠档案事略

发布时间:2013-12-23 15:46:39  作者:范振国 赵忠  来源:《甘肃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陇上名士张思温(1913—1996),字玉如,号千忍老人,临夏市光华路人,张质生次子,曾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文史造诣深厚,研究西夏文,颇有成就,著成《积石录》,诗文稿结集为《张思温诗选》《张思温文集》。历年精心收藏,研究整理的文献档案,捐赠临夏州档案馆档案史料98册,珍贵摄影图片60张,金石拓片99件,及相关文献62件,共计161件。存入《张氏档案》本人著作档案94卷。
  张思温在保护地方文献方面抢救了不少文人著作,使其得到妥善保存,功不可没。早在中青年时期,就已研究临夏地方文献。临夏历史上产生过不少名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西部多战事,兵燹所及,许多遗著毁之一炬。孑遗者为凤毛麟角,异常珍贵。它们多为稿本,若不及时抢救,就可能毁之一旦!于是,张思温高瞻远瞩,发奋整理乡献。这里有三件事情值得记述:其一,抄录引进《河州志》(共四卷)。早在1961年,他从甘肃省图书馆借得明嘉靖《河州志》抄本,精心校点抄录保存。此书自清乾隆四十六年之后,在甘肃境内成为绝版。清道光时邑进士张和整理《乡贤逸诗》,所录之诗,与明《河州志》相歧异,说明当时在河州已不见明志所存。后又为临夏档案馆抄存一套,解决了临夏无明《河州志》之空白,对以后文史研究和地方志撰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二,搜集文士邓隆遗著。邑进士邓隆不仅是一位事业家,更是一位文士、诗人。同时还是一位考古学者和佛学家。他英年早逝,著作散遗。邓隆与张思温为父执辈份,他决心收集邓氏遗稿,编印成书,使之流传于世。一方面投亲访友,广为征集,获得一些诗稿、日记,亲自抄录保存。另一方面留心于市肆,节俸购藏。原甘肃农牧公司经理赵世暹者,收得邓著手稿多种,张思温通款购得数部,更有赵世暹不愿出手者。后闻赵世暹调离甘肃,协商未果,赵世暹携邓稿赴北京。后有朋友说在北京图书馆见到邓氏手稿,张思温又央请友人誊抄而归。因而引发他挽救前贤著作,整编《河州丛书》的决心。由是广为收集河州前贤遗著,为实现此一目标而积极努力。经过数十年经心收集,成果可观。惜无有力者支持,未能印刷成书,广行于世。这些遗稿悉数捐献临夏州档案馆保藏。其中有邑进士张和辑编《乡贤逸诗》,为王竑、马应龙、朱家仕三位进士之诗作。进士张和《绍香堂诗草》《雪鸿集》《殉难纪略》等6种8册;进士张协曾《守朴堂诗稿》等2种2册;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磨盾余墨》《积善堂训诫子侄诸孙书稿》等2种。进士邓隆《壶庐诗稿》《拙园文存》《密宗四上师传》等23种21册;举人马文炜《感慨集》等2种2册;举人、新疆财政厅长徐益珊《竹隐山房集》2册;新疆省政府秘书长鲁效祖《羑里竹枝词》2册;诸生马恕《和政遗文录》《耆旧录》2种;会宁进士杨思、诸生杨合青、段珍及郭杰三、孔庆惠等人著作。这些遗稿是临夏地区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作,是研究当地文史原始材料。
  张思温研究临夏碑传金石文字,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自1959年调临夏工作以后,就着手这一工作。先后经过三十年漫长过程,最终于1989年编成《积石录》。全书共收入碑传金石文字165篇计20万字。其中70件为亲历亲见,绝大部分亲自棰制拓片。期间顶风冒雪,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访碑积石,墨拓抄录,积累许多拓片,占有丰富资料。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后学学习者有三:一是吃苦耐劳,风雪无阻。1962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人皆为饥饿所困扰,难有闲情研究学问。而张思温却顶风冒雪,步行10公里,访碑牛脊山下,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他在该碑按语中写道:"牛脊山在州南二十里,(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指挥使朱隆)墓在牛津河之西。1962年11月21日往观,时天寒雪甚,抄读而归。1964年六月十三日乃拓存之。”足见其治学精神为学人之圭臬。二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思温曾三访炳灵寺,取得碑传金石重要成果。1963年6月,偕同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第一次访碑炳灵寺,雇工人绑扎木梯贾勇登上距地30余米之169窟。见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辨认抄录。他有诗记曰:"百尺悬岩贾勇上,不愁攀附若登天,”"魏晋洞窟探之遍,唐宋大字摩崖镌。”并墨拓明《重修灵岩寺碑记》等碑文多种。1975年7月,再访炳灵寺。在保管所长王万青协助下登上大佛之顶,拓抄题名石刻。1982年,三访炳灵寺,已是年古稀之人,犹登高校核唐《张楚金灵岩寺记》等碑碣。三是杖履风尘,老当益壮。1980年不顾年老体弱,过样卑河,登积石峡,采访碑碣。还在山中患脑血栓偏瘫,医治半年方能行动。1992年,在他81岁时,慨然将碑碣拓片捐献给临夏州档案馆。其中包括西秦建弘墨书题记、汉墓陶罐朱书、北魏曹子元造窟石刻、唐张楚金摩崖石刻、北庄追远亭阿文碑等抄拓片99件,加上摹本等共397件。这部分拓片,如出版一本碑文图片集,对文史、考古、书法界意义深远。
  张思温对于临夏档案馆的工作热情帮助,成果是显著的。在1976年至1996年的19年间,不辞辛劳,千方百计,为临夏州档案馆收集和捐赠档案史料2733件,583册,共计856件册。其中绝大多数是难以收集到的,价值非常珍贵。在帮助临夏档案馆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精心校勘《河州志》,亲录典藏。1975年临夏州档案馆恢复不久,社会各方面都想了解临夏历史。但州馆再这方面的收藏无法满足需要。时正张思温被黜,赁牟家花园西庐闲居。州馆馆长范振国商请将他家收藏志书校勘过录,保存馆内,以应各方所需。他身处陋室,阴暗潮湿,条件极差,无法应命。但想到事关地方文化,便慨然应允。虽年过花甲,便在斗室暗斋之中,克服病弱之躯,深度近视,自炊自爨等种种困难,点校考证,秉笔恭录。拚半年之力,将明嘉靖《河州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清宣统《河州续志》三种临夏地方志共10卷,20余万字,以早年练就的一笔颜体行书,写得潇洒庄重,令人羡艳不已。自以为"尚属不恶”,深感欣慰。二是说服戚旧,捐赠文献,充实馆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恢复公职,调入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工作。当了解到有些亲朋收藏有关临夏的文献,他建议州馆征集保护,并进行考证,组织人抄写复制。这项工作进行了四年之久,共复制文献131册,270余万字。尤为感动者,张思温、徐懋勤先生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精神可嘉。又不惜年高体衰,或策杖步行,或挤公交车,动员亲友向临夏州档案馆捐赠档案文献。先后有13人,20多次,捐赠291册件(235册,56件)、和政名士马敬堂后裔捐赠所《和政县志稿》2册、《祖东堂拙稿》4册、《读余札记》12册等。和政耆宿陈槱后人陈庚生捐赠时跨300年的《陈氏族谱》。尤为感动者,他年过81高龄,犹为临夏州档案馆收集中国著名农学家、前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早年遗留于女婿家的文献,操劳奔走,不知其累。三是捐赠文献资料。先后向临夏州档案馆捐赠家藏乡土文献396件册(261件,135册),其中包括个人著作原稿9册,早期木刻印本12册,金石拓片161件,地方人士著作稿本、手札63册,1929年甘肃饿殍照片57帧。四是考证文献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考证了康乐县西蜂窝寺明《永乐皇敕》。还为临夏州档案馆辨认了馆藏100多张民国时期照片上的历史人物姓名、身份等。


 
张思温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