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我们作为工程兵,要冲锋在前,撤退在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发布时间:2020-10-27 11:01:54  作者:口述人 王忠良 整理人 张明华 张江峰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王忠良,曾用名王宗义,男,1931年4月13日出生,浙江省磐安县万苍乡赵界村人,荣立三等功三次。


    17岁那年,由于家里无田可种,我前往浙江义乌学手艺,半年后返回家乡。

    1951年4月,我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军事训练。6月,我们部队由浙江金华坐火车前往吉林。到达吉林后,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14团,后又编入84团,主要负责配合坦克部队行动。

    8月1日,我们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我们只能在晚上行军,每晚要走60里至80里。由于我们都没上过战场,当看到不断有伤兵被运送回来时,心里有些害怕了。在行军中,我们部队遭遇了轰炸,一名兰溪籍的炊事员被炸弹爆炸掀起的泥土掩埋,当大家把他救出来后发现毫发未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大家的恐惧。

    经过4个夜晚的行军,部队抵达目的地,在此我们又接受了划船、挖山洞等训练。我们作为工程兵,要冲锋在前,撤退在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后,我们部队又奔赴朝鲜境内的安州负责保护清川江上的几座大桥。敌人为了切断我军的补给线,不断地派飞机侦查、轰炸。1952年夏,朝鲜发生了一次洪水,清川江上的大桥除了高水位桥,其余全被冲垮。洪水过后,正当我们部队在桥头制订修桥计划时,突然遭遇敌军20多架飞机的轰炸,幸好及时躲进防空洞才幸免于难。1953年,敌军派了大量飞机,对安州进行轰炸。等轰炸过后,我们发现地上未爆炸的炮弹随处可见。我还有过一次惊险的经历。当时,我正在站岗,由于是晚上只听到有飞机飞过的声音,随后又听到了两个物体落地的声音,感觉距离不远。没有手电筒,我便无法查看。待次日天亮,我过去一看是两颗未爆炸的炮弹,身上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我所在的部队还为准备援战的苏联空军专家挖过山洞,用作安州苏联空军指挥部。那座山的岩体坚硬,十分难挖。由于山洞内不通风,爆破产生的硝烟难以排出,在里面待久了就会中毒。中毒后,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可四肢却无法动弹。为此,每次作业前,都需要先进洞检查。有一次,我和战友入洞检查时,一块岩石掉下来,砸在了我的身上,肩膀、腰、左腿均受伤,休息了4个多月才好。

    1953年7月,我们胜利了。年底,我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在朝鲜战场上,我曾立过三次三等功。至今,我还珍藏着三枚象征荣誉的奖章:一枚是“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是“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一枚是朝鲜授予的“三等功纪念章”。

    浙江省磐安县档案馆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16日 总第3590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