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拱宸桥西:点燃浙江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把星火

发布时间:2021-03-02 11:22:28  作者:任 轩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丁庞联手 合作建厂

1832年,中国四大私家藏书楼之首“八千卷楼”的第二代主人丁英迎来了第二个儿子——丁丙。丁英不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还经营着典当行和钱庄。长大后的丁丙,继承了家族的优秀传统,不仅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位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藏书家、近代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1864年,浙江吴兴“南浔四象”之一的庞云鏳也迎来了次子庞元济。庞云鏳早年在上海泰康里开丝行,专与洋商经营出口贸易,与胡雪岩是莫逆之交。而庞元济也曾拜李鸿章为师,1889年,庞家通过李鸿章的关系以庞元济的名义向清廷献银,庞元济因此得到慈禧的奖励:特赏举人,补博士弟子,并例授为刑部江西司郎中,特赏四品京堂。当然,庞元济并未真的做官。慈禧的特赏,只是更便于他在做生意时与官场中人打交道——这是当时许多成功商人的做法,或许庞家也是出于此目的。

丁氏和庞氏两个家族的祖籍皆是浙江绍兴。丁丙年长庞云鏳1岁,是为密友。1895年,丁丙和庞元济这两位相差32岁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联手,筹30万两银,在拱宸桥西如意里边上建立起浙江第一家机械缫丝厂——世经缫丝厂。该厂于1896年8月15日投产,所用机械为上海摩宜笃公司制造的意大利式直缫式缫丝车,数量为208台。这一年丁丙已经65岁,庞元济33岁。

另有一说,1889年时,丁丙与庞元济就已经展开合作,先后于该年向民间筹借商股8.3万两银,并通过清朝大臣借贷国库40.1万两银,向英国购买纺纱机器,筹建通益公纱厂。而有关资料则显示,通益公纱厂最先是由丁丙、王震元于1895年向社会招商集股所创:“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筹备起,至二十四年(1898)冬,甫克试车,计有纺锭一万五千枚。”拱宸桥一带有工厂之始,起于《马关条约》所涉杭州开埠内容,当时对商机有着超凡嗅觉的人争先于拱宸桥购地造屋建厂,1896年10月22日《申报》载:“浙省新辟租界于拱宸桥西岸,现在兴筑马路,尚未竣工,而东岸则由华商购买地址,营造缫丝、纺纱各厂,并市屋数百间。”似乎丁丙与庞元济不大可能于1889年就在拱宸桥开始建设通益公纱厂。当然,也不排除1889年两人就已经开展合作,就建纱厂一事四处寻地,只是到了杭州即将开埠之际才定址拱宸桥西运河边。

无论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庞元济参股的通益公纱厂于1898年投产并无争议。

两厂经营 造化有异


64006a68cfae21a1b9330c.jpg

拱宸桥


世经缫丝厂在先,通益公纱厂在后,两厂开工相距两年多,但命运却不相同。

在一篇关于丁丙建设“世经”和“通益”的《建厂随笔》中,作者写道:“清季洪杨役后,杭州之善后诸政,筹教养,存文献,凡百细巨,悉维邑中丁氏(竹舟、松生两先生)是赖。遗泽遗爱,沾丐溥焉!不知丁氏尚以绪余,兴办省中实业,开风气之先,高掌远跖,有不可及。丁氏于光绪丙申年(1896年,时竹舟先生已归道山,松生先生命侄道甫太守经营实业),首设世经缫丝厂;继又创办通益公纱厂(厂址今为三友实业社制造厂),均在杭州拱宸桥西岸。电炬星繁(彼时杭州尚无电厂,皆自发电,实为杭地工厂用电之始),机声雷转,骎骎与洋商争竞。旋受拳乱影响,一蹶不振。世经先辍,通益公虽辗转有人继办,均难久持。国人之经营实业,大抵有同慨焉。”

“世经”为浙江省最早的缫丝厂,“通益”则开近代纱厂之先河,是当时国人自办最大的纱厂:“其时政府提倡实业,建设最早。所有建筑工程坚固伟大,仅厂房建筑费一项,已达三十余万元,及地皮八十余亩,连同机器等各项设备,约计共值百余万元之巨。”而世经缫丝厂则于1898年停工,最终这家厂还是被低价盘让。与此相比,通益公纱厂虽然经营维艰,却得到了延续。1903年8月,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假手高懿丞投资通益公纱厂,改组后的厂名为通益公纱厂新公司。1905年,该公司添纱锭5000枚,其产品商标“麒麟”在杭沪两地家喻户晓。1914年8月,高懿丞另行集资,以向通益公纱厂新公司租赁厂房和设备的名义,改组纱厂,更名为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鼎新”开办至1928年,最高时年产棉纱1.2万件,有工人1830名,是杭州最早使用电动布机的厂家。

1929年1月,三友实业社以规元(即1933年废“两”改“元”前,上海通行的记账货币)26万两收购通益公纱厂,改名为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造厂,俗称三友实业社杭厂,成为横跨棉纺、棉织、印染、漂整的联合工厂。其棉纺项目,是全杭州唯一的一家,有纱锭2万余枚、布机765台,每年需用棉花约2.5万担,生产棉纱2500件、毛巾50万打。据1937年3月29日《浙江新闻》刊载,三友实业社杭厂有职工1600人,年产西湖毛巾50万打、布匹10万尺,该厂出产的“三圈”牌西湖毛巾和棉纱风靡一时。1937年12月,杭州沦陷,三友实业社杭厂由日军管理,改名为杭州裕丰纱厂。1943年7月,日本侵略军宣布解除三友实业社杭厂“军管理”,还给三友实业社杭厂。随后,该厂又被让与上海国华工业投资公司及新亚建业公司,更名为杭州纱厂。次年12月,又易名为杭州第一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到1954年6月,杭江、长安两纱厂并入该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厂。1959年,并入浙江印染厂的杭州第一棉纺厂改名为杭州第一棉织印染厂。

拨开历史的烟尘,一条工业文明的轨迹呈现在世人面前:通益公纱厂几经易手,曾一度发展成为浙江省轻纺行业的龙头企业。

蔚然成风 “大厂时代”

回望通益公纱厂创建之初的19世纪末,江南富商到拱宸桥设厂已然成为杭城商界之潮流,甚至带动了与之相近地带的各式工厂兴建。1897年3月17日《申报》载:“杭省开埠通商,踵行西法,日盛一日。大则开挖金银煤矿,设立纺纱、缫丝各厂及建造铁路等,小则电灯、东洋车,均已次第举行。现又有某商在大关外、石灰坝地方设立机器制造砖瓦厂,择于本月间开工。其货物较之本地窑户所造,既见精洁,价值又廉,刻已遍贴长红,招揽生意。又闻富阳某商拟创机器造纸厂,业已招集股份,禀请抚宪批核。想各项商务俱已邀准,则造纸之事亦定蒙准行。从此商务日兴,杭地市面定卜兴旺也。”

丁丙与庞元济合作建立的工厂,除了“世经”和“通益”,还有1896年在当时的江南第一镇——塘栖建立的大纶缫丝厂。19世纪末,丁丙与庞元济在杭州运河畔最重要的两个地方都播下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种子,影响深远。他们在拱宸桥西所创办的两家厂,可以说是为浙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点燃了第一把星火。

新中国成立后,拱宸桥周边崛起的一座座工厂:浙江麻纺厂、杭丝联、杭汽发、大河造船厂、华丰造纸厂、长征化工厂、杭州钢铁厂……谱写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厂时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2月26日 总第3645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