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清末“飞线”的兴衰

发布时间:2021-08-23 15:08:46  作者:郭子梦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从维护清政府统治出发,部分开明官僚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国运衰败的颓势。这一时期,洋务派积极兴办各类军事及民用工业。清光绪初年,中国电报通信在数省铺开。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份光绪十六年(1890)冬天津电报总局印制的《中国电线地图》,反映了当时中国电报线路建设的发展情况。

拒迎之间的觉醒



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天津电报总局印制的《中国电线地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9世纪30年代,电报通信技术发明,40年代在西方国家广泛运用。随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侵略中国,便想在中国设立电报线路以作通报之用,清政府对其多采取抵制态度。然而电报业所体现出的巨大商业价值与军用价值逐步冲破了清政府的防御之门,外部的压力促使电报业在华发轫。

    创设电报业作为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便开始酝酿。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台湾番民杀害日侨”为借口出兵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同治帝设立电报。是年五月初一日,清廷从加强台湾防务的利害出发,颁布同意之上谕,批准沈葆桢等筹办架设从福建厦门至台湾的电报线路,为以后电报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光绪三年(1877),第一条由中国自办的电报线路在台湾竣工。

如火如荼的自救

    当时,中国电报业影响力最大者为主管津沪电报线路的李鸿章。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向清政府上奏架设津沪电报线路:“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李鸿章的奏议当即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光绪七年(1881),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随后,其又在天津的紫竹林和大沽口、山东济宁、江苏的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各设分局。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帮助下,天津电报总局从光绪七年(1881)春开始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历经7个月竣工,全长3000余里。是年十二月初三日,总理衙门的一封电报由天津电报总局传送至上海,又转由上海外国电报线路行寄至德国使署,“是为中国电报试传外洋之第一信”。津沪电报运行后,清政府深感传递信息的便捷,于是电报局的建设在数省迅速铺开。

    至光绪十一年(1885),已实现“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绵亘一万数千里”。5年后,李鸿章总结说:“中国创设电线,已阅十年。近来风气渐开,推行日广……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

    光绪十七年(1891),总办电报事宜的东海关道盛宣怀等“查中国电线自奉宪台奏设以来,次第推广,十年之间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一气呵成,国计商情均有裨助,现已仿照西法绘印简明电线全图(即《中国电线地图》)”。此图由天津电报总局于光绪十六年(1890)冬印制,反映了中国电报线路建设的发展情况。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积极推进下,中国电报线路已覆盖了大部分省份(当时湖南的电报线路正在建设中),电报线路最北端已达黑龙江的瑷珲和海兰泡,西北内陆地区最远达甘肃的肃州(今酒泉),西南达云南的大理、腾越,东南达福建、广东、台湾,全国电报干线网络初步形成,不仅方便了军事、外交、政治信息的传递,而且对繁荣和促进工商业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自强求富”的破产

    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来说,电报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和商业改革,更带来了与列强斗争的各种新问题。天津电报总局创办时,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正开始大举侵入中国电报业,并力图垄断内地及海外的电报通信权。面对觊觎中国电信主权的强盗,天津电报总局的主要负责人与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的通信主权。此外,电报的应用使晚清在19世纪末的数次对外战争中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反应速度,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有着积极作用。但清末中国列强环伺、国力衰弱,战败条约带来的巨额赔款,令清政府财政陷于拮据,为偿军用,清政府不得已“息借洋款商款”,以赔付日本兵费,仅光绪二十年(1894)息借商款就有1000余万,这也成为阻碍电报业前进的主要壁垒。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也标志着清朝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国人依靠自力与内力进行近代工业化和城市近代化的首次尝试”,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打着“求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天津电报总局,但包括创设电报等在内的洋务举措,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正因为这种阶级局限性,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20日 总第3720期 第二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