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史话今鉴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史话今鉴

短暂的辉煌 永恒的传奇 ——香港达德学院创办始末

发布时间:2022-07-13 16:30:38  作者:童玉汝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1946年10月,在香港青山之麓,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创办了一所高等学府——香港达德学院。虽然这所学院存续不足30个月,但培养了千余名学生,他们大多北上投身革命,为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岛上的“文化绿洲”

香港达德学院主楼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以30万大军围攻中共中原解放区。当时,香港已经汇聚了许多受国民党迫害的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为了安置好他们,中共中央南方局提议在香港建立一所正规高等学府。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香港达德学院应运而生。

香港达德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大学,“达德”两字出自《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该学院初期设有商经系、法政系和文哲系,后又增设新闻专修班和预备班,并聘请著名教育家陈其瑗担任院长,李济深担任校董事长。在学院各学科任职的教授都是名重一时的学者,如翦伯赞、侯外庐、钟敬文等。在香港达德学院办学的两年多里,有近百位大家到校进行讲座。郭沫若在这里讲授《中国文化思想史》《文学史》等专题,茅盾在此分享了《关于文学创作》《〈子夜〉创作经过》等写作经验,此外还有章伯钧、沈钧儒、曹禺、柳亚子……钟敬文写回忆文章时曾说:“我们所讲学的达德学院是这个岛上的‘文化绿洲’。”

在香港达德学院授课的老师们声名远扬,生活却过得非常清苦。他们有的租住在附近阴暗潮湿的民房,有的则住在距离学院很远的市区。由于学院地处偏僻的青山圩,交通十分不便,遂进出要搭乘“猪笼车”。虽然老师们的薪酬不高,但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而且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群为了爱国革命、为了民主进步、为了共同理想与愿望而走到一起的名师,终日弦歌不辍,只为将有志青年精心培育成祖国的栋梁之材。

革命学子的摇篮

香港达德学院刊登在《达德青年》上的招生简章

香港达德学院的校舍由“蔡廷锴将军之赞助,允许拨借青山私宅为校址……”,主楼是一栋中西合璧的3层建筑,除办公室、图书室和医务室外,其余6间都用作教室。不大的院落里还有礼堂、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女生宿舍“白宫”和“红楼”,男生宿舍“禄庐”和“道德会”则在校外。尽管教学环境简陋,但秉持民主、自由和进步的香港达德学院甫一创办就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高等学府。慕名而来的学生有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广东的年轻干部、有追求进步的本地学生和海外华侨等。商经系主任沈志远曾说:“达德学院的学生是我所遇到的最好的学生。……他们有觉悟、有抱负、有理想,有强烈寻求马列主义真理的愿望。”

这些有志青年进入香港达德学院后,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校内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过去在国统区的学校里,学生们只能秘密传阅《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等著作,而在香港达德学院这些著作则可以公开、自由阅读。学生孙士正来到达德学院求学后,在几个月的课余时间里就读完了50余本革命书籍,革命理论知识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信念。

在香港达德学院求学的这段经历让很多学生终生难忘,他们有的在四五十年后仍以细腻的笔触书写当年的学习和生活,有的更是在耄耋之年重回故地。

革命征途的转运站

香港达德学院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校内建有中共达德学院学生总支委员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达德的党团员们除刻苦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各类社团活动外,还关心同学并给予各种帮助和精神指引。因此,一些青年学子的思想得到洗礼,慢慢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之前不满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爱国学生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学院停办之际,在校的400余名学生中有80多位中共党员、180多位共青团员。

1947年春,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陆续有学生提前离校,奔赴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参加边区纵队的武装斗争或中共地下工作。同年底,学生黄世旭与同学参加革命。在中共地下交通员的带领下,他乔装成商人来到西江北岸,加入了“广德怀人民抗暴义勇总队”,从此成为一名游击战士。香港达德学院就像革命征途的转运站,将有志青年从校园送往解放战争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有200余名达德学院学生参加了华南游击根据地的战斗,18名学子献出年轻的生命,其中27岁的李卡就牺牲在韶关解放前夕,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是光荣不过的事业,死就是为了这,而生者亦是生的努力方向……”

1949年2月23日,香港达德学院被港英政府勒令关闭。在我党组织的安排下,大部分师生北上参加了革命及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其后,学院的校舍几易其手,最终在2004年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24日 总第3848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