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甘肃省天水市民俗之秦州鞭杆舞【图文】

发布时间:2019-07-01 10:00:0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2017-09-23  mrb8   阅 91  转 1

 

  在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秦文化——秦州鞭杆舞,这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属于民间社火的范畴,舞蹈动作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史记·秦本记》中记载,秦人首领从中裔到秦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并以善养马著称。后来秦庄公、秦文公均居西犬丘、西垂,据《水经注》解西犬丘应该是位于今秦州区西南的杨家寺、秦岭一带。
  鞭杆又称短棍,是武器中的一种,甘肃鞭杆最早起源和流传在陇南及天水一带。秦人在长期牧马的过程中将拿鞭子的动作演化成一种民间舞蹈,后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套路。
  鞭杆舞通常为四人一组,最多时可有32人或64人同时舞蹈,舞者分为男女角色,动作各异,但现在流传下来的鞭杆舞的角色都以男性为主,女性充当鞭杆舞中的配角,动作较简单。秦州鞭杆舞者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武术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鞭杆舞的剽悍、刚烈和粗犷。
  秦州鞭杆舞只在每年春节时才由斜坡村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以此表达他们祈福迎祥、期盼来年庄稼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几千年来,鞭杆舞在数代相传下一直延续着,斜坡村人保持着对秦州鞭杆舞的热爱和承传,而如今由于饱受现代商业浪潮冲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娱乐方式的改变,年轻人都不热衷于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民间舞蹈,现在的表演者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如果不积极进行保护,秦州鞭杆舞很难传承下来。
  在约3000年前,秦人先祖非子因在天水放马滩及秦岭山脉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周的“附庸”,号曰“秦嬴”,天水因而成为秦人历史的开端和秦王朝建国的起点。
  《史记·秦本记》中记载,秦人首领从中裔到秦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并以善养马著称。后来秦庄公、秦文公均居西犬丘、西垂,据《水经注》解西犬丘应该是位于今秦州区西南的杨家寺、秦岭一带。秦州鞭杆舞是当时秦人亦牧亦兵,利用天水这个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天水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秦早期文化的遗风,而流传久远的秦州鞭杆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秦州鞭杆舞中含民间社火打花棍和武术的成分,而甘肃鞭杆最早在天水、陇南一带流行,天水社火历史更长,追溯秦州鞭杆舞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斜坡村的鞭杆舞常用的曲子是《八度神仙》,这首曲子已经传唱了好几百年。在清晚期到民国初期,秦州鞭杆舞空前繁荣,当时秦岭乡一带的“老幼、妇孺皆会舞之”。
  改革开放以后,秦州鞭杆舞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表演队伍越来越少。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