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兰州鼓楼印象

发布时间:2012-11-14 16:08:23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1949年8月30日解放兰州入城仪式中的坦克部队行进在鼓楼门前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历史悠久的城市(镇)都有鼓楼。其所处位置也多在城市的显要之处;一些有规模的寺或观、也多建有钟鼓二楼,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兰州有一个特点:鼓楼巷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兰州明代始建的鼓楼处在西大街原中华路、今张掖路中段,与府城隍庙正对的十字路口上,凡东西行走的车马人夫,多穿堂而过。最近市政府在鼓楼原址东侧,约十米的花圃中树立有已消失古建筑纪念碑,刻文曰:“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二年(1832)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高三层,四面有门,东门额曰‘左胜产万’,西门额曰‘右义物察’,南门额曰‘长养乡仁’,北门额曰‘贞固资始’,20世纪50年代拆除。”碑西面为“明,鼓楼旧址,兰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三月”。这是兰州已消失古建筑纪念碑之一,其它各相关遗址也或即将立碑为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改变千年的落后面貌,古城老建筑往往需要移位“让贤”为此拆或迁一些古老建筑物,势在必行。

兰州鼓楼在当年堪称大建筑,底座为城墙式结构,其上有两层楼,飞檐琉璃瓦,典型明代型式,连基座带楼共为三层;东西两侧门洞较宽,以利交通,南北两侧门洞呈窄而高状,实则四门高度相同,宽窄有别。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鼓楼四门门额已不见踪迹,被“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取代(见附图),与此同时,西、东两门上挂有汽车限行高度标志,即当年的大型卡车如“大道奇”,超过其棚杆高度便不能通行,而那时货车超高装货,并在货上坐人是常有的事,设此限高十分必要。

当年的西大街很窄,为了交通顺畅,在鼓楼四周设有环形通道。鼓楼的宽度远看大有堵路之势,故环道非设不可,(电视《兰州往事》中的“鼓楼”与大街形象,并非兰州)。在旧中国,鼓楼墙面上是官府张贴布台的首选之处,1949年军阀马步芳主政兰州时,发布的整治社会治安的“十杀布告”!贴此,颇为震人!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战争,市内枪声停止后,人们纷纷上街看光景,但见鼓楼墙下坐满马家军但都是已死的兵,这是清理战场中的一个场景,也说明在西大街上的巷战状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马长官”张贴对老百姓十杀的布告下、排排坐满了不止十人的死兵!该死的死了。人民得解放了!鼓楼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迁。鼓楼随风而去,唯留此两帧形象照片。见证性无比强烈;值此兰州解放60周年之际、回想当年印象感慨万千!

古旧的西大街,变成高楼大厦,宽阔美观的新都市形象,新旧中国两重天,古去今来今胜昔。目睹亲历的历史变迁过程,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