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建国初期民勤防沙治沙情况简述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建国初期,甘肃省沙漠总面积约6,000余万亩,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30%(内有固定沙漠477.5万亩,半固定沙漠200万亩,流沙5,481.8万亩),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其中民勤位于这条风沙线的东部,当时属于民勤、武威沙区。

  据档案记载,民勤、武威沙区在河西走廊的东部,以石羊河下游冲积平原上的民勤县境内的沙漠为重点,包括了武威、永昌、古浪三县境内的沙漠,隶属于武威专区,此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雨量稀少,气候干旱,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主风为西北风。沙漠总面积18,405,000亩,其中流动沙地约15,515,000亩,占沙漠总面积的84%,固定及半固定沙地约2,094,200亩,占沙漠总面积的16%。本区沙漠来源乃就地起沙,沙源系石羊河干支流域现代河床的冲积沙和古代河流的冲积物及湖积物;还有来自祁连山麓冲积扇的砂砾层以及境内剥蚀低山残丘与准平原的残积物质。

  由于过去人为的破坏植被,使沙粒裸露,加上雨量少,风大风多,经过风的动力作用,形成了如今的瀚海沙田。这个沙区的特点是:沙漠分布集中成片,流沙地多属于固定与半固定沙地,具有广阔的丘间低地。沙丘大体上分为新月型沙丘、新月型沙丘链、格状沙丘、沙垅及沙堆五类,其中以新月型沙丘最为普遍。
建国初期,民勤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措施。

  一、成立民勤治沙试验站,开展试验研究,推广防沙治沙科研成果。

  1958年7月,中科协治沙队在民勤县薛百乡沙山堡建立了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民勤治沙试验站通过几年的调查、考察和试验研究,初步摸清了民勤地区沙漠的成因、起源、分布情况和风沙移动规律,以及沙区土壤、水源、生物等资源,取得了有关沙漠、气候、水文风沙流及沙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点等方面的科学资料,研究了主要防水、固沙所需沙枣、梭梭、胡杨、沙蒿、白刺、柽柳等乔灌木的生物学特性,种植技术及经济利用问题,为改造沙漠,利用沙区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成功试验了设置沙障与种植梭梭并举的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经济有效的治沙措施,这些治沙研究成果,为民勤当时的治沙工作提供了不少新的有效途径。

  二、固定沙丘

  在多年的治沙固沙中,民勤人民采取插风墙、土埋沙丘、土块压沙丘、打土墙、设木板阻挡风沙等方法来固定沙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治沙固沙过程中,更多采用了封沙育草和封育柴湾等措施,封沙育草主要是在沙荒滩地,用封禁和培育相结合的办法,禁止放牧、挖药、割草等破坏植被现象并补种和培育植被,以防止就地起沙;封育柴湾,主要是在流沙与农田交错地带,采用封育自然植被和种植胡杨、梭梭、红柳、毛柳、白茨、霸王、沙拐枣、沙蒿等乔灌木植物,以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封沙育草和封育柴湾被当地群众认为是治沙固沙的治本方法。

  另外,在丘间低地为粘土的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粘土沙障,并在沙障内种植植物,植物生长后,可以长期固定流沙。

  三、造林种草

  解放后,面对严酷的风沙灾害,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大力开展群众性造林运动。他们因地制宜、因地设防,采用"草木并举,栽、种、护、育并重,插风墙和压沙丘,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飞机播种和人工栽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大力推进人工种树种草、防护林建设;在风沙前沿建设网、带、片合理分布,乔、灌、草配置科学的绿色防护屏障;大力建设农田和村庄林网,发展沙产业,以经济利益调动群众治沙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在受风沙危害的农田附近和固定、半固定沙地,丘间低地,有计划地营造防护林带;河流、水渠两旁结合整修渠道等水利工程,营造护渠护岸林。培育和种植了旱柳、梭梭、沙枣、沙蒿、沙柳、白刺、柽柳等树种;播种了适于沙区生长的芨芨、沙米、沙竹、沙葱、黄蒿等草种,并实行封沙育草育林,采用封禁的办法防止人畜继续破坏植被,起到很好的效果。

  建国初期短短的几年,民勤县的造林治沙因成绩瞩目,开始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并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群众性造林掀起了新的高潮。全县各地成片成带的沙枣,毛柳出现在绿洲的河岸、湖滩、沙漠边缘、田边路侧。其间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造林单位和模范个人,受到了专区、省、西北局以至国家的表彰奖励。薛百乡的林业劳模薛万祥出席了全国和西北局劳模大会,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夹河公社的杨可畅出席了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他领导的大坑沿农业合作社荣获林业部颁发的先进造林单位奖状。

  1956年,国家林业部派出营林调查队50多人,在薛百、三雷、羊路,夹河、红沙堡、西渠等10个乡,进行了农田林网规划设计。甘肃省林业勘察队也进行了北部防护林带调查规划设计。初步拟定营造长350公里,宽300米的环县基干林带一条,总面积14.26万亩,使林业生产开始迈向了规范化的轨道。

  1958年,民勤县人民委员会受到张掖专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国家林业部的表彰奖励,并荣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先进单位”奖状,当时名杨全国。

  1958年8月,民勤县城北麻雀滩建成临时飞机场,中国民航运输第一次在民勤沙井子、大滩等地进行飞播造林,飞播面积94,000亩,大面积绿化沙漠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社队林场发展迅速,仅1958年和1959年,两年造林达29.7万多亩。林业部授予民勤县夹河公社大坑沿大队"大面积造林先进单位”;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杨可畅出席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授予民勤县"造林治沙先进单位”。

  1959年,林业部授予民勤县"造林治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馆藏档案:
  
  1.甘肃省治沙工作情况及1963~1972年治沙规划初步意见
  2.奋战五年变沙漠为林海—民勤防沙试验场造林防沙的调查报告
  3.民勤防沙林试验场关于几项试验研究初步收获的简要小结
  4.民勤县薛百公社六个生产大队开展治沙样板工作的初步总结
  5.民勤薛百—沙井子地区治理流沙的经验
  6.河西走廊民勤沙区梭梭固沙造林的试验研究报告
  7.民勤防沙林试验场为报送关于机械固沙技术和施工初步意见
  8.民勤防沙林试验场关于机械固沙技术设计和施工初步意见
  9.艰苦奋斗十一年固沙造林保丰收
  10.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一九六五年年终工作总结(业务工作部分)
  11. 民勤县社队办林场初步经验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