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40年代我省河西地区水利开发简况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民国前期,由于军阀割据,政局不稳,水利事业不被重视,从省到县没有专门水政机构。民间自发开办的工程,大都是修理旧渠,小打小闹,零星分散,处于自生自灭、凋敝衰败的无序状态。40年代初,国民政府从战时的军需出发,把长江和黄河上游列为大后方生产建设首选目标,予以投资开发。此后,甘肃全省特别是河西水利出现了一个大开发的良好势头。除河东地区一般性兴修和整修的湟惠、登丰、溥济、洮惠、靖丰、永丰、永乐、丰渠等10多条较大的工程,竣工灌地30余万亩之外,在此重点就河西水利开发状况作以简介。

  一、河西水利的基本特征

  一是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河西水利开发以河水灌田为主,泉水浇地次之,以防洪、航运、小水电和水力磨面榨油为辅的农业经济。二是就其历史开发的源流来说,历代屯垦灌溉没有多少系统研究治理的史料可资借鉴;就其开发的潜力来说,河西现有518万亩水地仅占总面积的2%,因缺水歇耕实有保灌面积仅350万亩,尚有806万亩缺水荒废的生熟荒地亟待开发。三是河西农业用水是以小部浇地,大部渗漏蒸发,渗水潜行下游露出地面成泉,自然引灌这样一种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转换的方式而发挥作用的。如把总水量120亿立方米的潜能加以发挥,则可灌地1400万亩。四是从民国河西16县、局(肃北设政局)18.8万户115.6万人中83%是农民,人均水地3亩多,年种一茬庄稼,税捐苛重,民不聊生,地利未能尽开辟,水利未尽开发的地富民贫现状来说,反映了河西水利巨大潜力可供开发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五是从河西的环境状况来说,既有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山洪毁渠伤田,风灾沙害日趋严重的一面,也有历代禁止滥樵盗伐,民间传统植树造林,保护草皮,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因而环保任务极为艰巨。清同治初年民乐县禁开草坡案。30年代石羊河上游砍伐林木60万亩,即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

  二、开发河西水利的价值所在

  从地形优势分析,两侧高山屏障,中间沃野千里,地面自南向北倾斜,河流较陡,易于灌溉的河西走廊,决定了水利开发的工程造价低廉,便于截引地下水和修建低湿盐碱地排水系统,这使河西大规模开发治理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从河西各个区域的优劣实情来划分,总体权衡是利大于弊,可供开发引灌地域广阔:一是山麓表面水灌区,因河水出峡时流率大,村民沿河拦截开渠引灌水足,但渠线渗漏量高达70%以上。二是中部荒漠区,因河水已被上游引灌或渗漏净尽,中游各村用水不足,村民不断向上游垦地浇水,渠尾良田不断撂荒,遂使中游地区形成千年以来大面积戈壁荒漠。三是下游泉水灌区,因这里地势降低,上游渗漏潜流的地下水在此露头涌出,形成泉水和草湖,聚流浇地,成为土质肥美,常获丰产的富饶之区。四是下游末端的荒区,因下游泉水灌区的下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烈日蒸晒严重,表层土壤碱化泛白,非排水治碱难有生产价值。

  三、河西水利开发的由来、机构和规划

  1940年9月,中国银行与资源委员会来甘考察,与省政府商定成立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次年4月正式成立。总资本1000万元,宋子文任董事长。1942年8月,蒋介石巡视河西,决定开发河西水利。由水利林牧公司拟定以10年为期的水利开发计划纲要,总投资l亿元。同年秋,中央设计院考察团在河西考察后,建议改为12年计划。第一期2年,养护旧渠370万亩。第二期10年,前5年开新渠增灌200万亩,后5年开辟新耕地300万亩。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开发河西水利。1943年,将河西水利划分为酒泉、张掖、武威、安西四区,各设工作站办理水政。1944年5月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确认开发河西水利为国家事业,所需经费由国库拨付,在12年内加速经营完成”。1945年7月全国水利委员会河西水利工程总队成立。1946年改称水利部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同年增设甘肃水利局。1948年总队改组为河西水利工程处。工程处下设工作站4个,勘查队4个,测量队7个,水文站24个,工程处11个,共有工程师297人,事务员、监工和测工407人。

  四、河西水利开发治理的方法和勘测设计的项目

  河西水利开发治理的方法有整理旧渠、水库建设、地下水截水沟引水、地下水抽水、盐碱地排水6法,以前两种为基本方法。自河西水利工程总队成立后,即开始了艰苦复杂的水利踏勘测量和设计规划。1947年水利部黄万里博士任总队长,多方罗致人才70多名,派遣6个分队,足迹遍及河西各地。同年10月底水利勘测任务告竣。1948年底完成全部水利设计计划,河西大靖河、石羊河、西大河、黑河、临水河、疏勒河、赤金河、白杨河、踏实河9个流域共拟工程计划书61个。河西全部水利工程开发计划按1937年物价计算,共需工程费6074万元,增灌253万亩,开发生熟荒地471万亩,年发电1.15亿千瓦时,总计灌地达724万亩,可增产粮食1107万石,全部收益为3262万元,占全部工费的54%,经济效益可观。

  五、河西水利工程计划的实施情况

  自1943年实施河西水利开发以来,难题丛生,屡屡受阻,仅取得部分实绩。截止1946年累计拨款20.66亿元,整理旧渠136条,修建工程216处,受益面积196万亩。计其要者有:高台三清渠、永昌金龙坝渠、金塔六坪渠、张掖永兴渠清淤除沙,酒泉中渠疏浚泉水,夹边沟水库和渠道清淤除砂,高台三凤渠凿洞引水,酒泉丰乐川渠道炸石排险等。1947年7月,竣工投资16亿元,挖填土石方60多万立方米,蓄水1200万立方米,灌地7万亩的鸳鸯池水库,成为我国最早建成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水库。此外,后期开办的古浪柳条河灌溉工程、山丹川口沙河截引地下水工程、高台马尾湖蓄水工程、边湾地下水灌溉工程等,由于内战爆发,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纸币严重贬值,资金短缺,也只完成局部工程,便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而结束。

  六、引大通河水,济河西之利

  在河西水利开发的61个项目中,对于我们当今河西水利开发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作用的,莫过于引大(通河)入黑(河),引大济西(营河)、引大济洪(水河)这3项水利工程了。由于这三条走廊内陆河的上游,恰与祁连一山之隔的青海大通河各自平行东流。大通河年径流量达25亿立方米,其流经青海地段,地势高,气温低,河谷深窄,水流湍急,现状用水量少,在可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有大的增长。这正有利于河西和陇中(如今引大入秦工程)开发利用大通河水,引灌大片农田。清末民初民间即多次倡议引大通河水,济河西之利。应民间之请,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多次派队入山踏勘,对引大入黑、济西和济洪工程都作了论证和规划,其中还对引大入黑作了全面细致的工程规划书。90年代河西东部正在修建的引硫(大通河支流硫磺沟水)济金(昌市),就是当年引大济西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的一个缩影。如能在今后将引大入黑和引大济洪变为现实,则河西缺水现状将会发生重大改观,再创河西水利开发新的辉煌。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