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
白银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珍藏着一份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颁发的"开发西部讲习大纲”,内容如下:
西部各省面积广阔,蕴藏丰富而人烟稀少,急待移民开发。中央对此已订有精密之计划,望各地国民月会及各机关学术会议,应即以开发西部为题材搜集材料,妥普讲习积极宣传,以期鼓励人民涌跃移植。兹将讲习内容及宣传要点分别指示如此。
(甲)讲习内容(一)开发西部之目的在于:(1)开阔地利;(2)平均人口密度;(3)增加生产;(4)富裕民生;(5)充实边防。(二)西北各省虽多高山,但山间则颇多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且渠道易于四达,灌溉便利宜于畜牧及种植。(三)西北系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及绥远之一部,总面积约三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总数仅二千一百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平均每平方公里仅六人,急应移民垦殖。(四)西北气候虽较寒冽,然平时亦甚温和且空气干燥,不同南方各省之早湿,故无疟疠之患。(五)西北物产甚丰,如油、煤、铁、金均为国防工业之主要资源。他如水泥、毛织、制革、棉纱、面粉、造纸、电汽等工业亦均有丰富之资源,可资发展。(六)我国过去建设多偏于沿海及东南地区,人口亦多集中于此,而广大之西北则人少注意,为使国家建设平衡发展,计应即促进西北之建设。(七)西北交通虽未十分发达,但公路之干线已通,更将增设支线加强驿运,此后交通不患阻滞。(八)西北为中华民族之发祥地,亦为中国文化发源之区。民性朴实淳厚,其间虽汉回杂处,大体上尚属相安,此后移民施教更必趋于融洽。
(乙)宣传要点(一)开发西北之宣传方式应普遍通俗,使人民易于了解。(二)应尽量阐述西北地利富厚情形,鼓励人民移植。(三)关于政府开发西北之详细计划,应按其性质保守相当秘密。(四)开发西北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不应以个人利害为转移。(五)开发西北者应有独立创业,艰苦奋斗之精神,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不可存目前利益之侥幸心理。(六)开发西北者应了解总理民族主义之真义,破除狭隘之种族观念,以亲爱精诚之精神,与当地住民及其他民族相融洽,不可歧视或欺悔。(七)移民相互之间应发挥互助精神,彼此援助团结。(八)开发西北者除从事建设工作之外,应注意发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同胞之文化水准。
这是一份国民政府为配合西部开发颁发的讲习宣传大纲。从这份档案材料及有关的档案史料看,二十世纪的二十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西部开发的热潮。这次国民政府的"开发大西北”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西部开发行为。这次西北开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大转型过渡时期,内忧外患,促使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广袤无垠而又陌生的西部。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开始逐步酝酿开发和建设西北问题。1928年1月和1931年3月,国民政府分别成立了建设委员会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为开发西北作了铺垫。为显示开发西北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8年确定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其要务之一,并相继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进行实际考察。1930年,国民政府又制定了《开发西北计划》,对西北的开发进行了整体规划,指明了具体的开发措施。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东北的沦陷、上海和平津地区的门户大开,国家沦亡的危险步步逼近。蒋介石对日的事实上的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越来越遭到国人严厉的批评,纷纷要求加强国防建设、积极备战。与此同时,许多爱国人士提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认为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出路,要恢复中国版图,必须以我民族发祥地的西北做大本营,要集中全力来开发西北”。这一时期,全国成立了三十多家社会团体,如开发西北协会、中国边疆协会、中国边疆建设协进会、西北问题研究会、新西北社等等,重点研究了开发西北的具体事宜。一批关注西北的刊物,如《开发西北》、《西北研究》、《新西北》、《西北问题》等相继创刊出版,呼吁开发西北的重要意义。在"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声浪之下,国民政府终于作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决定,颁布了《开发西北案》、《关于开发西北之各种决议应即速实行案》、《西北国防经济之建设案》、《拟请提前完成陇海线西兰段铁路以利交通而固边防案》、《促进西北教育案》等文件,逐步落实其"开发大西北”政策。到了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边疆建设决议案》,决定设立西北拓植委员会。另外,1934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也通过了《西北建设实施计划及进行程序》,对西北的水利、公路、畜牧、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作了一番筹划。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计划由此逐步深入。
为进一步了解西北,寻求开发的途径,1934年4月,蒋介石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到西北视察交通、水利、农业和教育,为开发、建设西北作准备。与此同时,中外人士争相到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旅游,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和不少私营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附属的中国旅行社,争相到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业务。这样,国民政府的"开发大西北”的决策逐渐得以实施。
但是,到1935 年底以后,随着全国币制的统一和川、黔、滇等省地方实力派的"中央化”,国民政府遂将西南与西北相提并论。西南战略地位的提升促使了开发西北热潮的低落。到了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于西南交通线路的封锁和国际援华陆路交通线的完全断绝,而西北地区与苏联之间的陆空运输仍畅行无阻,西北的战略地位再次重要起来,开发西北的呼声才再次高涨。 "西部开发讲习大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
从这份档案史料看,这次西北开发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舆论宣传,为西北开发的实施,作了重要的铺垫。这次西部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实际上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策略,其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剪除异己和围剿南方的工农红军,并未真正把开发、建设西北当作"要务”,因而其开发、建设西北的种种计划和决议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社会影响微乎其微。
追朔历史,可以说民国及其以前,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往往都是政治和军事行动的附属物,而如今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开发西部新的主题和内涵,西部真正成了大家注目的焦点。
建国后我国进行了三次西部开发热潮,第一次开发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第三次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