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玉门的三次机遇
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二十年代,玉门油矿曾先后有过三次开发机遇,都以各种缘由而未能实施。
第一次机遇,据晚清《德宗实录》记载,1898年11月,光绪皇帝下达圣谕:"闻甘肃各种矿产甚富,自来未经开采。着陶模拣派妥员,认真踏勘。毋令货弃野地,转令外人垂涎。”遗憾的是,这次奉旨勘查甘肃矿产资源的活动,未能深入进行下去,玉门油矿也毫不例外地依旧尘埋于地下。时隔不久,陕甘总督陶模于1900年调任两广总督,此事便被搁浅。
到了1905年,—度又出现转机。据民国甘肃省政府建设厅《彭英甲时代甘肃建立各个厂的历史情况》载录,是年,比国(比利时)人林辅臣在甘肃呈准陕甘总督,开采玉门石油,制造洋蜡,洋胰(粗制香皂),并种萝菔(甜菜)造糖,葡萄造酒。拟设甘肃制造油、烛、糖公司。”正当林氏应清政府之聘,从欧洲雇匠购机,再度来甘时,不幸于次年病逝于陕西途中。尽管此后林氏之子林阿德在兰州领办了一些工厂,但却放弃了开采玉门油矿的初衷,改用动物油等生产蜡烛和洋胰,远非林氏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坐观陕西延长石油官厂于1907年开钻,打出我国第一口"始祖油井”。
第二次机遇,据《甘宁青史略》所载,1913年1 0月,署理甘肃都督兼甘肃民政长的张炳华,以省署名义,派员前往河西,实地调查玉门石油矿藏。人们情不自禁地要问,上任仅有五个月时间的张氏,在其政务繁冗之际,何以较快地主动地作出这—重大决策来的呢?原来,他曾于早年游幕于新疆,以军功被晚清边地长官保举为知府。在行将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入嘉峪关,万里进京觐见叙职之际,于途经玉门时,小憩于旅店。忽然有御车马夫手里端着一盂黑色的油状物质,贸然从店外走来,恰被他碰见了。当即询问这是什么东西?回答说是玉门县产的石油。还说,此物不用花一文钱,听任过往行人就地随便取采携带。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便到山谷里去察看,果然看见石油从石缝中源源不断地流出。遂欣然采样点燃,光焰极为明亮。他暗自思忖,如能购买机器开采,完全可与行销中国的美国煤油相媲美。因之,当他此行抵达兰州时,便晋谒政界大员,亟言开发玉门油矿的丰厚利益。没想到竟被这些权要人物视为迂阔之见,未予采纳。时光转瞬间就是多年,这次他初理甘政,当即决定派员会同玉门知县勘查油矿,决心购机开采,干一番事业。谁知时不我待,事有遗憾,袁世凯于1914年初,正式任命张广建为甘肃省民政长兼署都督。转瞬之间,张炳华大权旁落,出于无可奈何,只好饮恨作罢。
第三次机遇,据同书载录,1924年,热心甘肃乡土公益事业的省议会副议长慕寿祺,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玉门县知事,敦促将赤金区石油标本寄往北京化验厂进行化验。经厂方化验后的复函内称:"前寄石油标本,其质甚美。一种可化为三:上层曰烛质,中层曰煤油,下层曰汽油”。"每取1两,可取洋烛原料2点5钱,煤油3钱,汽油5点5钱。汽油每斤约价值银8两,销路最广。油源如果畅旺,定获大利。且资本无多,美式机器每架约需价银四五万元,华式机器不过二千元以上,运费尚不在内。艺徒亦易学成”。信中还力劝甘肃开采或请领官本,或集股招商。倘若两方无效,拟请大会派员进京面商,该厂有意组织开办.勿使放弃等语。但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再一次被地方当局以各种借口束之高阁,再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