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甘肃工人抗美援朝史料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面对美国侵略军的大举进犯,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性决策。10月19日晚,中国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得到了国内人民的坚决支持和拥护,到1952年5月,全国人民共捐献人民币55650亿元(旧币),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

  为支援这场反侵略的正义之战,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甘肃各族人民也同全国人民一道,以高涨的爱国行动投入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之中,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和平签名与示威游行;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捐款捐物、拥军优属、爱国卫生运动。

  一、积极响应,踊跃援朝。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后,甘肃工人马上行动起来,提出"到前线去!”,积极支援抗美援朝。工人们纷纷要求参军上前线。兰州市就有120名修械和修车工人奔赴朝鲜参与工作。劳动模范史木金就带领了一个汽车修配连共42名工人赴朝鲜工作,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的荣立战功成为英雄,有的积极工作成为劳动模范。同时,全省的工人不断地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劳动竞赛也在各厂矿展开,全省90%的职工订立了爱国公约。为了支援朝鲜前线,仅兰州市职工的增产捐献就达25亿多元(旧币)。兰州市公私企业自1951年订立爱国公约后,有5个工厂的工人在9个月内提出而且实现合理化建议84条。西北石油运输公司兰州总站四次修订了爱国公约,节约和增产达100多亿元。甘肃省邮政管理局营业股订立爱国公约后,差错减低到2%,发生的事故和差错大大降低。兰州市还三次派出工人代表参加了赴朝慰问工作,向朝鲜军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示慰问。

  二、努力工作,争做贡献。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搞好国内建设,甘肃工人们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的将士。1951年全省石油产量比解放前的最高产量提高了266%,1952年又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当年发电量比解放前增加了近4倍。全省1951年煤产量比解放前最高产量增加了1倍以上。玉门油矿职工在8天时间里增产捐献了"石油工人号”战斗机一架。

  三、深挖潜力,提高效率。在抗美援朝期间,全省职工投入爱国主义竞赛的人数日益增加,1950年为8954人,到1952年就增加到了51827人。广大职工学习先进经验,动脑筋、找窍门、挖潜力。甘肃省建筑工程局结构组采用了苏联新的计算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后,保证了工程的"好、快、省”,在工程中就节约了混凝土837立方,价值20多亿(旧币,下同)。兰州军械厂翻砂间改进了"闷子”,生产效率提高了7倍。某汽车修理厂车工刘子和学习了高速切削法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十倍,如过去车一个汽车牙箱的四、五挡牙齿需4小时,现在只要37分钟。甘肃省建筑工程局泥工孙永川,创造了"一长八员制”的小组领导方法,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实行民主管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每日全组砌砖14.5立方,提高到25立方,最高时达44.9立方,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并为国家节省了1400多万元。

  四、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工人们发扬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大搞技术创新和创造发明推进了工作。兰州发电厂杨华堂同志,经过苦心钻研,改进了电动擦孔器,每擦洗一次可节省人工653个,砂布270张,提高工作效率30倍。他改进的电动擦管器,一次既可节省人工152个和80张砂布,提高工作效率15倍。兰州市建筑公司甲等劳动模范陈仲义,将制门窗用常用的锯拉铆的工作方法改进成拉铆刨和切尖刨的方法,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某修械厂木革车间主任樊生林曾先后改进了7种工具,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15倍。甘肃建筑工程局木工王作华长期钻研,反复修改,制造了五用锯木机,只用8个人就可做原来60个木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工人郭孟和改造了猫头打捞油绳及钻井泥浆收入器,全年就可节约1亿多。

  五、天兰铁路提前10月通车。天兰铁路于1946年开始修建,到1949年仅完成全部工程的13%。1950年4月复工。修筑天兰铁路的工人们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支援着前线的将士们。他们提出"向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的口号,以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困难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努力生产。如老工人侯子军等九人在一次修筑隧道口时,忽然塌方,石头堵住了洞口,洞内一片漆黑,呼吸非常困难。侯子军便鼓励大家说;"弟兄们,不要慌!毛主席一定会派人救我们的,为了天兰铁路早日通车,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斗争,我们在洞里活一天,就要干一天”,于是九个人在洞里继续干,直到举不起铁锤和铁锹。又如搬石头的工人张道雪被黑烟熏倒了,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比起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艰苦条件来,这算得了什么!”,仍坚持工作。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工人马万林创造的"双层滑梯”和"溜斗溜槽"等先进操作方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据不完全统计,天兰铁路的工人们在改进技术、操作及劳动组织方面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2500多条。由于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天兰铁路提前10个月通车,为国家节约1000万元。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