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档海拾珍
甘肃开办纸烟产业史实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4:00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我国自清代开埠通商以后,纸烟由外国输入国内,并陆续在沿海城市开办纸烟产业。尽管甘肃盛产水烟的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但纸烟产业却起步很晚,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直至本世纪30年代初,省内各城市仍然行销大量津沪机制纸烟和少量豫陕土制纸烟,以及大批四川卷烟。在市场上,也有不时来自苏联的进口香烟,不过,为数甚少。据有关资料载,1932年全省输入纸烟38.8万合,卷烟95万合,总价值约600万元。
据甘肃省档案馆典藏的民国《甘肃之工业》等资料书所载,为了改变甘肃不产纸烟现状,挽回利权,1933年由本省人士张宜伦、孙玉珊等人倡议,在兰州成立华陇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原拟股本10万元,每股千元,实际入股资金6万元。聘河南技师2人,购进河南烤烟万余斤,初在畅家巷设厂,手工制作纸烟。经试吸气味芬芳,灰烬纯白,质量较好,但毕竟难与外来机制纸烟相比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试销,小打小闹之后,乃于1935年派员赴上海购进25匹马达1台,卷烟机和切丝机各3台,设厂址于南稍门,占地七、八亩,先后建房百余间,遂正式开工,较大批量地生产机制纸烟。创立"握桥”、"西湖”、"北塔”3个品牌,除畅销兰州市场之外,其余70%远销青海、宁夏和本省河西等地,其中尤以"西湖牌”香烟的销路为最佳。随着自制纸烟产销活动的逐步扩大,原有资本已不敷周转,嗣于1939年增加股本14万元。后因物价飞涨,又于1941年扩股30万元,累计资本达50万元。据截止1944年初的统计,华陇烟厂年产纸烟1000箱(每箱5万支),其中"握桥”、"西湖”牌各占300箱。烟厂所需原材料,因受那个时代的局限,大多不能自给于本省。糖精、甘油由国外购进;每年所需10万斤烤烟和大量机制纸(盘纸和粉纸)采自河南;所需香豆和西药阿墨林购自外地;其它甘草膏、红曲、蜂蜜、酒精等由本地供给。在这一时期,烟厂的产销和管理机制也渐趋完备,内设董事会、监事会,张宜伦任经理,下设营业、会计、机务、庶务、总务5组,全厂职工增至44人。
抗战开始后,随着东南沿海许多工厂迁兰,大批民众来甘,纸烟销售骤增,供不应求。于是,兰州、天水等省内城市的手工制造纸烟业大有勃兴之势。在兰州有三友、新华(均设厂于中山路)、声华(木塔巷)、豫陇(横街子)、正大、正泰(均在林森路)、陆都(益民路)、华中(王家庄)等9家手工纸烟厂;以及东来(颜家沟)、胜利(闵家坊)2家手工卷烟厂。在天水的手工烟厂有天庆(西仓巷)、西北(西十里铺)、祥茂昌烟厂和云茂长烟号(均在西关)、松茂家庭工业社(银坑里)等5家纸烟厂。这些手工纸烟厂的资本各自只有一两万元,人数大都只有八、九人至十多人不等,产量有限,质量不稳定。惟独烟价因战时交通不畅,原材料紧缺,连年不断上涨,战前每合售价1角钱的香烟,竟涨至10多元。据1944年初的不完全统计,本省自产机制烟(仍为华陇烟厂一家)和手工烟的从业人员共161人,总计资金71.4万元,占全省香烟年消费量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大批纸烟仍须仰赖省外购进。
上一篇:甘肃水利水土保持工作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