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档案在解决红西路军问题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04-03 16:41:16  作者:陈乐道  来源:《甘肃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莫道平时不起眼,于关键处显神奇”。档案,总是默默无闻,在一般人眼里,尽管觉得很平常,甚至微不足道,但也有人不这么看,所谓"哲人倚重俗人非”,认为它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作用,特别在解决历史遗案问题时,往往非它莫办。反之,一些历史疑案长期悬置,真相模糊,扑朔难明,未能彻底澄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档案缺失或未曾解密,换句话说,就是史证阕如,"文献不足故”。
  著名的例子,就是袁崇焕一案。袁崇焕(1584-1630),明末军事家,在反击后金的战争中功绩卓著,但明朝却误中后金反间计,将他以"通敌叛国”罪处死。直至清朝统一全国后进行修史,在查阅"实录”档案时,才使这一冤案最终得以昭雪。我曾写有小诗二首咏此:"英雄报国恨无门,竟死含冤戴覆盆。他日若非翻旧案,何由洗雪慰孤魂。”"漫道当年被毁言,须知青史有公论。分明档案昭然在,幸看天教尽雪冤。”无疑,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四凶殛灭,乃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耀邦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在甄别平反历次运动和十年浩劫所造成的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时,也充分利用了档案。
  这里尤其要说的是,档案在解决红西路军历史遗案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惊心动魄,是一段悲壮的历程。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军及骑兵师、妇女先锋团等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打通执行国际路线的军事战略行动——宁夏战役计划。西渡后,按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转赴河西。最后,西路军2.18万人几乎全军覆灭,7000多人牺牲,9000多人被俘。被俘后残遭杀害者5600多人,回到家乡者2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2000多人。经中共中央全力营救,使4000多名西路军干部、战士先后回到陕甘宁边区。李先念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历尽艰险,所剩400余人得到中共中央陈云、滕代远的接应,在抗战爆发后,分批返回延安。
  由于历史原因,西路军问题长期以来却被定性为"张国焘错误路线”,人们对此讳莫如深,视为禁区,几乎所有的著作、文章都沿用一种观点。"这一观点最终体现在旧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收录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及其注释中”(袁小伦《西路军历史问题和李先念的一封信》)。其中说到:"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破产。”此文的注释也说:"1936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的转移。张国焘这时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1936年12月在战争中受到打击而基本失败,至1937年3月完全失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历史学界、历史当事者和党的高层开始反思西路军问题。朱玉奉组织之命,帮助徐向前元帅整理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他在档案馆翻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在史料中惊异地发现了一些原始的电文和世人所不知晓的情况,认为西路军问题定性不妥,与历史真相和客观事实不符,理应正本清源,作出正确回答,不应再将错就错。朱玉用"竹郁”的笔名写成《"西路军”疑》,首次对西路军问题提出质疑,上报邓小平。小平极为重视,将此文批给李先念研究。
  1981年11月和1982年2月,陈云先后两次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涛分裂路线的产物。”"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组织干部广泛查阅大量历史档案(电报文件),并根据亲身经历,于1983年1月初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上述主要历史事实说明,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李先念将此《说明》送给陈云阅看。作为这段历史的知情者和重要见证人之一, 1983年3月8日陈云对《说明》作出书面表态:"先念同志:你写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和所有附件,我都看了两遍。这些附件都是党内历史电报,我赞成把此件存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党的中央档案馆。可先请小平同志阅后再交中央常委一阅。”(《陈云年谱》)
  邓小平看了李先念的《说明》和陈云的表态信后,于1983年3月22日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邓小平年谱》)   1991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西路军问题的注释作了重大修改:"十月下旬,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诚然,陈云的建议,李先念的说明,邓小平的批示,使西路军历史遗案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出,每个关键的步骤,都充分查阅和利用了档案,档案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如果没有依托大量第一手确凿的原始档案,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也实难想象。
  基于这个认识,我想对红军长征和西路军的历史档案以及相关资料(包括各种照片、图片、报刊、回忆录、口述资料等等)进行全方位整合,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一座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和西路军纪念馆,集中收集上述档案文献资料、文物,展示红军和西路军的精神风采,应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