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紫禁城里匠人的营造

发布时间:2022-02-21 16:03:32  作者:邵 陵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居所,是现存于世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建筑群。为修建和维护紫禁城的各处宫殿,明清两朝的皇帝从全国招揽能工巧匠,选用各种名贵木料、石材等进行制作和修葺,并在多年的工程营造中形成了凝聚无数匠人智慧结晶的营造则例。

传奇匠人世家“样式雷”

清朝定都北京后,沿用了明朝遗留下来的工匠队伍,对紫禁城里被战火等侵袭的宫殿进行维修和扩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位60岁出头的南方匠人雷发达应皇家招募来到北京,参加紫禁城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开启了清代最为著名的皇家匠人世家——“样式雷”的传奇故事。

雷发达祖籍江西,其家族从明朝初年便开始从事木工建筑,家学渊源深厚。因此,手艺精湛的雷发达到北京后,很快就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匠人中脱颖而出。雷发达将江南地区清雅别致、善于以小见大的设计风格与皇家宫殿宏伟大气、华丽壮观的特点相结合,既保持了整体上的一致性,又在局部体现出错落感,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睐,受封负责工部营造所。从雷发达开始,雷氏一族七代先后负责皇家的营造事务,除紫禁城外,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以及昌陵、东陵、定陵等皇家园林和陵寝。可以说,雷氏一族是清代当之无愧的皇家御用顶级建筑设计师。

那么,雷氏一族究竟有什么看家本领呢?中国古代重大的土木修建工程,往往要事先预估比例尺寸,绘制图样,再按照尺寸缩制成烫样,图样和烫样与其他设计文献合称为“图档”。雷氏的图档造诣十分高超,不仅能采用二维平面图来体现三维空间的建筑,还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式样图纸,可以说在当时绘图界无人超越。不仅如此,雷氏所做的烫样水平也是相当之高。烫样,就是将图纸上的建筑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的立体模型,雷氏的烫样惟妙惟肖,其中的各个构件不仅能够进行拆装组合,而且每个部分都标注着名称、尺寸等信息,将立体模型的内外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凭借着这手绝活,雷氏一族被清朝历任皇帝任命为样式房的掌案,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

尽管有了“样式雷”这样的优秀匠人,但要想建造紫禁城里这么高规格的宫殿,其对建材的要求也是相当的高。

楠木与金砖

紫禁城作为木质结构的宫殿群,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便是木料。楠木因其木质坚硬耐腐、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容易加工而成为明清两朝皇家修建宫殿的首选,自明朝开始便被官方垄断了开采权。清朝初年,皇家不仅继续要求四川等省每年定量运送木料外,而且在木料的长度、周长等方面都有了严格规定。后来,符合皇家标准的楠木越来越少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就采办楠木修建太和殿一事专门下旨:“四川屡经兵火,困苦已极,采木累民,塞外松木取充殿材,足支数百年,何必楠木,令免采运。”雍正帝也曾表示:“楠木难得,如果不得,即松木亦堪应用。”此后,松木逐渐成为采买的主流,实在需要楠木时,匠人们只得从旧宫殿的拆建中回收楠木使用。

除了楠木外,紫禁城的另一个最重要建筑材料便是金砖。金砖是一种高规格的铺地材料,并非用真正的黄金制成,只是因为属于皇家钦定专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造价昂贵,故而被称为“金砖”。

 

清乾隆四年(1739)六月初九日,江苏巡抚张渠上奏烧制金砖要求高、费时长、工序繁琐等事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朝时,金砖一般会指派给江南的苏州、池州、江宁、太平、常州、松江、镇江七府制作,具体到烧造上,则如《清会典》中所记载:“细料金砖,于苏州窑烧造。”烧造出的金砖,尺寸一般分为二尺二寸、二尺和一尺七寸见方三种,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正因如此,烧造金砖的工艺要求极为严苛,乾隆四年(1739)六月初九日,江苏巡抚张渠就曾因烧造金砖一事上奏乾隆帝:“惟是砖身重大,烧造甚难,做坯必大费人工,出窑更经历岁月,灌水或有未到,火力或有未齐,即质脆色黄,不适于用,其间合式者,往往十不得二,并有全窑无一砖可用者。”从中不难看出,金砖不仅烧造难度大,花费的时间也是十分漫长,张渠在奏折中称:“但金砖一项,取土必先捶晒舂磨,澄泥又必淘晾揉蹈,造坯则徐为掤打,入窑则细火熏烧,故凡造砖一窑,必历两年之久。”不仅如此,每烧一块正砖,还得多备出五六块副砖,以供挑选补充,可见金砖制作工艺之复杂。

那么,如此大费周章烧造出来的金砖,究竟价值几何呢?顺治十四年(1657)曾覆准:“江苏等七府,二尺金砖每块工料银五钱八分八毫,尺七金砖每块工料银四钱八分二厘七毫,江宁池太常镇等六府,二尺副金砖每块工料银四钱三分七厘三毫二丝……接运每块船车脚价扛垫银六钱七分四厘八毫。”以雍正朝最高一次派遣烧造1万块以上金砖计,仅工料钱和基本运费两项之和便已逾10万两银之巨,可见皇家工程用料之讲究。

凝聚智慧结晶的营造则例

在以“样式雷”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优秀匠人的带领下,通过对楠木、金砖等珍贵物料的巧妙运用,紫禁城里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宫殿拔地而起,这凝聚着无数匠人智慧与心血的工程,最终汇集成了一套套工程则例和匠作则例。

紫禁城里的宫殿是集当时设计与建筑水平之大成者,各方面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就连最容易被忽视的地震问题也不例外。其做法是这样的:首先,在为宫殿打地基时,先挖走原有地基,再按一层灰土、一层碎砖交错铺设的方式人工回填,以减少沉降;然后,掺入糯米增强地基的整体性和柔韧性,延长地震时的晃动周期;最后在给宫殿立柱承重时,不是直接将柱子插入到地基,而是在柱子底部放置一块棋子形状的石头,上表面比柱子的底面面积稍宽,当地震来临,柱子发生移动时不会下陷或者滑下石头,保证了承重的稳定性。类似这样的细节在紫禁城的建筑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出“样式雷”等皇家匠人的聪明才智。

为了将匠人们的智慧结晶完整地保存下来,工部、内务府等负责工程的机构先后多次制定了各种工程则例,里面详细记载了工程营造各个方面的规范制度,如用料和选料的标准、工艺技术、制作样式等等。

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就内廷营造费用一事下旨规定:“建造宫殿一应工程,该衙门先期上请,勅下工部会同科道估计,以防冒破。”此后,关于皇家工程营造的规定越发具体、全面,如康熙十年(1671)题准:“其紫禁城即皇城内一应工程,工部确估,一千两以上者具题修理,不及一千两者工部酌定修理,开明物料及需用钱粮,行文内务府差官会同工部监修。”此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朝先后编著了《工部工程做法》《物料纸质则例》《钦定工部则例》等,主要分为指导工程管理和具体施工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工程费用的计算、物料采购的标准等,后者则是大量的《匠作则例》,里面涵盖工程营造中木工、瓦工等各工种详细的技术标准,甚至具体到了梁、柱、板等构件的制作、金砖的铺墁等细节,仅技术门类便达到了40多个。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紫禁城里的宫殿依旧伫立至今,继续展现着“样式雷”等一代代明清匠人们的伟大智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18日 总第3794期 第二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