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草原丝路”上的中俄“万里茶道”

发布时间:2022-12-15 09:07:50  作者:王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草原丝路”是传统丝绸之路中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路线。这条联通欧亚的草原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中间经过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或乌拉尔山,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唐宋时期,茶叶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茶马互市自唐代开始,到宋代成为定制,“草原丝路”亦在辽元时期迎来了繁盛的发展。此后,虽然元朝的覆灭使得北方的“草原丝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和沉寂,但随着欧洲、俄国及蒙古地区对茶叶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其所带动的茶叶贸易的兴起,一条起于中国福建崇安,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各省,经由恰克图口岸,向北至圣彼得堡等多个俄国城市,并将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各国的中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成为传统北方“草原丝路”在明清时期的独特发展形式,在中外贸易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中国茶叶传入俄国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二十三日,俄国伊尔库茨克长官为由莫斯科派遣商人前往

中国贸易请照约办理事致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函(部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明崇祯十三年(1640),俄国使臣瓦西里从卡尔梅克汗廷返国,带回茶叶200袋奉献沙皇,这被认为是中国茶叶入俄之始。从此,俄国人开始了漫长的饮茶史。

清顺治十七年(1660),伊万等人受俄国沙皇之命以信使身份来华,因为“表文矜夸不逊”,没能得到顺治帝的接见,但仍被赐宴招待,并赏沙皇“银200两、缎13匹、茶5竹篓”,赏来使伊万“缎12匹、毛青布40匹、茶3竹篓”。康熙十五年(1676),俄国使臣尼古拉来华,在觐见康熙帝后,亦被赏赐茶叶4匣,另赏俄国沙皇茶叶8匣。茶叶所具有的解油腻、助消化的功效,让以肉食为主的各民族如获至宝,更受到了俄国人的钟爱。清朝初年,茶叶除了作为官方礼品馈赠使臣外,也开始作为商品在俄境出售,但数量不大,售价昂贵,只有宫廷贵族才享用得到。这一状况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发生了变化。该条约规定,“两国今既永修和好,嗣后两国任何持有通行路票者,均应准其往来两国之间,任便贸易”。中俄开始以国家名义正式承认两国边境贸易的合法性,并首次明确了两国可持执照往来,允许贸易互市。康熙三十二年(1693)又定制,准许俄国每隔3年可来京贸易一次,每次不得超过200人。从此,中国茶叶开始由俄国的国家商队,通过官方陆路贸易的方式运入俄国。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文化往来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带来了此后中俄茶叶贸易的长期发展。据相关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经恰克图运至俄国的砖茶达7000普特、白毫茶6000普特(每普特重16.38公斤)。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这两种茶叶的运货量已高达7.5万普特。中俄间的贸易发展使得中国茶叶真正从稀有的礼品转变为大宗的商品,“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传统由此形成。伴随着清初以来俄国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逐渐兴盛,中国商人也随之开辟出了自中国南方茶叶产地至俄国内陆腹地的茶叶陆路贸易路线,这条“万里茶道”在17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并逐渐繁荣起来。

享誉世界的“茶叶之路”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又途经江西、两湖等多个省份,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后从伊林(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主要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总长1.3万公里。

茶叶自中国采摘到欧洲饮用,全程需要历经1年的时间。虽然艰辛,但经“万里茶道”陆路贩运至俄国及欧洲的茶叶,在味道和质量上要比通过海路输入西欧的茶叶好得多,在欧洲也更受青睐。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中就提到“万里茶道”上的茶叶,称“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究其原因:一方面海运时间久、风险大,茶叶极易受潮;另一方面海运与陆运在运输条件上也有巨大的差异。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解释说:“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叶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海暑热,致茶味亦减。”这使得近代欧洲茶叶市场上,经由俄国陆路运输的茶叶比其他国家海运的茶叶更具竞争力,横跨欧亚大陆的中俄“万里茶道”至今仍被俄罗斯人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驰名中外的“买卖城”

中俄“万里茶道”促进了清代中国与俄国乃至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同时也推动了清代北方“草原丝路”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中俄《恰克图条约》规定,除俄国国家商队每隔3年到北京贸易一次外,还需另开边境贸易点,以供两国商人和当地居民进行边关互市之用。双方随后确定了两处贸易点的位置,一处是在额尔古纳河和根河汇合处的库克多博-祖鲁图海地方,另一处就是在色楞格河东岸边界的恰克图。

恰克图在俄语中意为“有茶的地方”,中俄双方在此各自建造了市场。俄方建成市圈,供俄国商民居住,称恰克图;中方建立起一座木城,供中国商民居住,也称恰克图,但商人们习惯称其为“买卖城”。中俄两国商人就地取材修筑房屋,并以木栅为垣,两城相距仅130米。恰克图自此成为地跨中俄边境的新兴贸易城镇,并在《恰克图市约》签订后得以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中俄边境贸易和“万里茶道”上的重镇。到19世纪上半叶,中方的“买卖城”已发展成为漠北的商业中心,城内店铺林立,房舍整齐,汉人、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等不同肤色和操着不同语言的客商云集于此,熙来攘往,井然有序。俄方的恰克图市圈也很繁荣,城内建有教堂、官衙、商店、客栈等,城外还开辟了商业区专供外来商人居住。每逢开市,南北两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恰克图成为驰名中外的商业都会,被誉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晋商与“东方茶叶港”

在“万里茶道”的发展历史中,晋商是最重要的开拓者。他们沿着长城内外的集镇,深入到蒙古全境和中亚边境地区,掌控着关内与塞外的商业联系。晋商们深入茶叶产地,打通沿途重重关卡,最终促成了中国茶叶的万里之行。

咸丰年间,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福建、江西等地的茶道被阻断,晋商们就绕道水陆交通便捷的鄂东南茶区,在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楼洞找到了优质茶源,将两湖地区的茶叶加工成砖茶,沿水路运至汉口集中起来,然后从襄河送到樊城,再用陆路畜驮的方式,经河南、山西抵达张家口,转至恰克图,最终运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也正是因为这一改变,使得具有“九省通衢”地域优势的汉口,成了“万里茶道”辉煌历史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南方产茶区的茶叶经长江、汉水汇聚于汉口,中国外输茶叶的65%从这里输出,输俄砖茶的80%也以这里为起点,因此,汉口被西方人亲切地称为“东方茶叶港”。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俄商也在汉口建立起了茶商办事处、茶厂和专用码头,不但直接收购茶叶,还引入工业文明的蒸汽机来压制茶饼,俄商的制茶厂成为汉口最早的近代工业产业,汉口也因此成为与上海、天津并列的中国近代三大工业基地之一。东方的茶叶与西方的蒸汽机在这里相互作用,不但使中国砖茶的压制从手工作坊转入机器时代,也促使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万里茶道”沿线发展起来。

小小的茶叶,影响了世界。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万里茶道”,不仅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北方“草原丝路”得以延续和发展,更促进了东方农业文明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交融互鉴,其沿线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至今仍熠熠生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1月4日 总第3903期 第二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