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研究四川成都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 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

发布时间:2023-12-21 11:28:19  作者:国家档案局馆室司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1948年12月,关于商人刘大裕呈函成都市政府,恳予调整茶价以维持生计的报告。


《四川省会警察局第八分局与禅寺分驻所造报九月份辖区茶社调查表》(部分)



文献遗产名称: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

文献形成年代:1903年至1961年

文献数量:1865卷7454件

文献保存者:成都市档案馆

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现存于成都市档案馆,共1865卷7454件,档案形成时间为1903年至1961年。其主要内容涵盖茶馆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及经营管理、日常文化、公共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成都社会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

四川茶馆文化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学者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茶馆遍布四川的大街小巷,历经千年长盛不衰,饮茶已成为四川百姓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成都以茶馆数量多、茶客人数多、以茶馆谋生的民间艺人多而闻名。特别是在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茶馆直接、间接联动的行业几乎包括老成都七十二行,号称“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成都老茶馆是观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及地方政治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场所。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共计516条,茶馆便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抗战时期,成都茶馆数量急剧扩充,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占比高达当时成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成都老茶馆涉及人物众多,有吃茶客、民间艺人、商人、小贩、茶倌、警察、小偷等,堪称一幅全面的地方人物图谱。而茶馆的功能也已远远超过饮食本身的意义,逐渐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茶馆不仅是百姓休闲娱乐之地,也是各色人物的活动舞台与谋生之所,是地方社会生活中心与舆论信息集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洽谈生意、买卖房屋、开办会议等。过去民间调解各种纠纷都在茶馆中进行,故而曾把请人调解纠纷称之为“讲茶”。此外,茶馆还是各种行业公会、同乡会的据点,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集中反映了成都老茶馆的经营模式、优势与茶馆业的城市经济地位,是研究成都近代城市史、社会生活史的珍贵资料。其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商贸推销、休闲娱乐、风俗民情、纠纷化解、政治活动等,详细记录了茶馆文化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成都公共空间和微观世界的形成及演变历程。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既有对茶馆经营模式与日常状况的全方位呈现,也有不同时期茶馆的地域(街区)分布、茶馆业经营的历史起伏呈现,同时以茶馆为载体,通过茶馆的视角,充分反映了近代成都市民的生活百态以及社会急剧变迁、时势风云变幻。

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还完整保存了中国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例如,从老虎灶、茶具三件套(茶盖、茶碗、茶船)、掺茶壸、竹椅、茶联等设备设施,到茶水、茶品、茶礼、茶俗,均具有独特而浓厚的地域特色;“河水香茶”是民国时期成都老茶馆经营的特色招牌,也是近代成都充满乡土气息的都市人文记忆;堂倌,又被称作“茶博士”,其作为茶馆经营的“灵魂”,拥有一身的掺茶绝技,堂倌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是关系到一个茶馆能否吸引到更多顾客的重要砝码。这些作为中国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极具典型性,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跨越晚清、民国及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全面记录了近现代成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是研究成都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也是探究中国城市空间的重要样本。其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亦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价值。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7日 总第4052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