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国事家事尽交代 ——1925年3月,孙中山签署遗嘱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5-03-11 15:06:32  作者:余 玮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我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此时,孙中山因长年为革命奔波,早已积劳成疾,但为国家前途仍毅然带病北上。

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在天津张园行馆门前留影。

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由广东开始进行的国民革命的目的,提出解决当前时局的办法。14日,他们一行从香港启程前往上海。随即,蔡和森撰写《欢迎孙中山先生离粤来沪》一文,代表了我党对其北上的态度。12月4日,他们到达天津。由于舟车劳顿,孙中山感到身体不适,肝部隐隐作痛,不得不遵医嘱在津休养数日,择日赴京。随后,段祺瑞派叶恭绰、许世英前去探望。交谈中,孙中山得知段祺瑞鼓吹“外崇国信、尊重条约”后,勃然大怒:“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缘故?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叶、许二人不敢作声,只得悚然退出。因为愤气填膺,致使病情加重。

1924年的最后一天,孙中山抱病抵达北京,在前门火车站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下车前,工作人员散发了《入京宣言》,书谓:“十三年前,余负推倒满洲政府,使国民得享自由平等之责任。惟满清虽倒,而国民之自由平等,早被其售与各国,故吾人今日仍处帝国主义各国殖民地之地位。因而救国之责,尤不容缓。”抵京后,他的病情愈发严重,住进协和医院治疗。最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1925年2月18日,孙中山在宋庆龄的陪伴下来到铁狮子胡同的行馆养病,开始服用中药,并结合西医治疗。为他诊治的是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诊治之初,陆仲安便声明并无把握。在服用第一剂、第二剂中药后,他脚肿消失,气色好转,大家满怀希望。不料,在服下第三剂后,开始腹泻。陆仲安见状即告束手无策。德国医生克礼继续为孙中山诊治,检查结果不容乐观:“肝癌之扩散并未因服中药而停止。”并劝家属勿存奢望。

随着孙中山的病情日益加重,国民党政治委员会经商议,开始为他准备遗嘱。2月24日,医生正式宣布其已经处于“极危状态”。下午,经宋庆龄同意,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人来到孙中山病榻前,请他留下遗嘱。久受病痛折磨的孙中山,体质虽然极度虚弱,但神志清醒,看见众人便问:“你们有什么话可说?不妨直陈。”众人走近病榻,委婉表达来意:“1月26日,先生进入病院时,许多同志说,应请先生留些教诲之言,以供以后遵照着去做。如先生之病马上就好了,那自然是最好,万一不能痊愈,那我们仍然能够永远听到先生之教训。我们虽然知道先生有力量抗病魔,我们也愿意帮助先生以抗病魔,但也想趁先生精神转佳时,留下教诲。”孙中山则说:“我的病如果能好,那么所说的已经有很多了;如果不幸死去的话,那么由你们任意去做,又有什么可说的!我若留下话给你们,就会有许多危险。当今无数敌人正在围困你们,我死后,他们更会向你们进攻,甚至肯定有方法令你们软化。如果你们不被敌人软化,强硬对抗,则又一定会被加害,会有很大的危险,所以我还是不说为好,那样你们应付环境,可能会比较容易。如我必定说出,那你们将更难对付险恶之环境!像这样的话,我还怎么说呢?”

此时,众人贴近病榻,再次请求。孙中山微睁双眼说:“汝等欲我云何?”有人见他有所松动,便说:“今已预备一稿,读与先生一一请听。先生如肯赞成,即请签字,当作先生之言;如不赞成,亦请别赐数语。”孙中山点头同意。于是,他们分别俯身逐字逐句读完《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其中,《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他听后点头说:“我甚赞成。”当时,众人本想请孙中山立即签字,可他在听见室外传来宋庆龄悲哀的哭泣声后,说:“暂时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的生命的。”

《国事遗嘱》


《家事遗嘱》


2月底至3月初,孙中山渐至不思饮食,日进参汤维持,已不能排泄,胸腹肿胀,腿肿不消。

3月11日,孙中山自知大限已到,便召集家属及友人来到床前,说:“现在要分别了,拿之前预备的字来,到签字的时候了。”由于他手力微弱,握笔有些颤抖不能自持,宋庆龄含泪用手托起其右手,分别在《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政府遗书》上签写:“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随后,孙中山环顾四周,叮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宋庆龄当场泪如雨下,大家也都失声痛哭。当天,他陷入昏迷。

3月12日,孙中山带着对“革命尚未成功”壮志未酬的遗憾,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7日 总第4259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