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抗战烽火中的清华人

发布时间:2025-07-18 11:49:05  作者:吴 霜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2015年,清华大学启动实施了“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10年来,清华大学档案馆和校史馆从世界各地征集到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它们不仅记录了清华大学的悠久历史,也承载着清华人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挺膺担当。其中,有一张名片、两件证书、几册书籍、一个计算器,无声地诉说着杨光泩的异域捐躯、李忍涛的驼峰陨落、于天放的铁窗脱险、马豫的长空报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所有为这场胜利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杨光泩:临危受命 异域捐躯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杨光泩的名片。这位清华学校走出的外交官,在异域为祖国抗战呼号奔走,最终倒在日寇的屠刀之下。

抗战期间,杨光泩担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的名片。


杨光泩,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热心社会活动,尤擅演讲、辩论,亦爱打网球、演话剧。1920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获得国际公法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应母校邀约受聘回国,任清华学校政治学、国际公法教授,后转战外交领域,历任中国驻伦敦总领事及驻欧洲中国特派员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于危难之际,受命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

杨光泩全家福


在菲期间,杨光泩奔走于当地爱国侨胞和海外友好人士之间,宣传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浴血奋战的壮举,仅1941年4月至9月间,就募集了1200万菲币和大量物资,其中一部分还辗转运到延安和八路军驻地,有力支援了祖国抗战。

12月,日军登陆菲律宾,马尼拉危在旦夕。杨光泩明知已经身处险境,但为了保护大量滞留在菲律宾的华侨,特别是抗日救国运动中的侨界领袖们,谢绝了各方劝他离开的好意,宣布:“身为外交官员,应负保侨重责,未奉命令之前,绝不擅离职守。”他与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一起,组织战时服务队,设法安排文教人员疏散,指挥烧毁各种爱国捐款存据、救国公债登记表及其他重要文件,以免落入敌手。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当天,日本方面要求杨光泩承认汪伪政权,与日占当局合作,被他断然拒绝。4日,日本宪兵公然逮捕了以杨光泩为首的中国总领事馆8位外交官。日寇见威逼利诱不成,便对他们施以酷刑,但外交官们无一人投降就范。4月17日,日寇将杨光泩等8位外交官秘密押赴华侨义山公墓枪杀。

1946年2月23日,经盟军军事法庭审判,杀害杨光泩等中国外交官的重要战犯山下奉文等人被判处死刑。1989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杨光泩等为革命烈士。

这张小小的名片,铭记着他用生命践行的外交官誓言。


于天放:抗联名将 牢门脱险

下图是东北抗联将领于天放所著《牢门脱险记》的部分版本。这本书生动记述了抗战胜利前夕,他身陷囹圄、越狱脱险的传奇。

1966年前,于天放所著《牢门脱险记》部分版本。


1928年秋,于天放以黑龙江省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期间,他加入反帝大同盟,研读马列著作,思想迅速成熟,并于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放下学业,与张甲洲等20余名东北籍大学生陆续返回家乡,组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亦称“巴彦游击队”)。

1944年12月19日,因叛徒出卖,于天放被日寇逮捕,1945年1月上旬从庆安监狱转押至北安监狱。敌人对他施以板责、鞭笞、灌凉水等酷刑,妄图撬开他的嘴。然而,尽管已是遍体鳞伤,他却对党的秘密和东北抗联的情报守口如瓶。7月12日,他与同监狱的东北抗联战士赵忠良精心谋划,密切配合,打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成功越狱。此后,在日寇拉网式的搜捕中,他昼伏夜行,艰难跋涉去寻找部队。8月16日,当行至讷河县老莱村时,他得知了日本投降的好消息!

1947年5月,于天放撰写的《牢门脱险记》在《黑龙江青年报》连载。1951年11月,单行本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发行,后经多家出版社刊印,累计发行逾90万册。其中的故事还被编入小学课本、绘成连环画,在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一带,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于天放与冯仲云、张甲洲并称为清华“东北抗联三杰”,《牢门脱险记》正是他们东北抗战生涯的生动注脚。


李忍涛:远征滇缅 血洒长空

1926年,清华学校颁发李忍涛的中文和英文毕业证书。

上图这两件1926年由清华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属于65位“清华英烈”之一的李忍涛。

李忍涛,1904年出生于云南鹤庆,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曾担任清华学生会干事部主席,活跃在军事学会、辞令研究会、唯真学会等社团。清华六载的学习与生活,铸就了他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格。毕业后,他远赴海外求学,先后在美国维吉尼亚军校、陆军步兵学校、芝加哥大学以及德国普鲁士军事学院学习。

1932年,28岁的李忍涛学成归国,投身军旅。次年,他在南京创立了中国第一支化学兵部队,因保密需要,对外称其为“军政部学兵队”。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学兵队共招收了4期学员,培养了千余名军官,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防化的主要力量。李忍涛为中国军队防化兵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防化兵之父”。

为打破日军封锁,保障战略物资输送,二战后期中美两国在中国西南至印度东北开辟了空中通道,即全长约800公里的“驼峰航线”,这是一条集地形崎岖、气候恶劣以及日军袭扰不断等多种危险因素于一身的“死亡航线”。李忍涛指挥的学兵总部所属部队被派到印度参战,参战部队需由运输机经“驼峰航线”辗转运送至中国远征军训练基地。作为指挥官,他虽然深知飞越此航线的艰难与危险,仍多次义无反顾地在此间穿梭。1943年10月28日,他从印度汀江乘飞机回国复命时,在“驼峰航线”的缅北区域遭日军战机伏击,壮烈殉国。

这两件毕业证书,留下了他从清华学子成长为国之干城,最终血洒长空的最初印记。


马豫:投笔从戎 碧空报国

1944年,马豫使用过的美制军用投弹参数计算器及其外套。

上图是1944年马豫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过的美制军用投弹参数计算器。它记录着一位清华人炽热的报国轨迹。

马豫,1941年1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学系。国难当头,他毅然投笔从戎,报考空军,成为昆明巫家坝空军航校第15期学员。1942年初,他走进航校大门时,望着两侧“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顿感热血沸腾,怀此壮志,开启了自己的空军生涯。在云南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初级飞行训练后,他与通过考核的空军学员分三批赴美继续学习,接受高级飞行训练。

1944年9月,马豫学成归国,被分在中国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驻扎云南。他们的任务是驾机轰炸日寇在湖南、广东、广西的机场、舰艇、仓库等军事目标。他亲历过军校同学的牺牲,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件被他带在身边的美制军用投弹参数计算器,成为他碧空报国、九死未悔的忠诚见证。

抗战胜利后,马豫在香港随“两航起义”人员回到北平,在民航局担任过C-47运输机机长和飞行教练,并多次在各地执行航空石油勘察任务。那段时间,他累计飞行6000多个小时,获取了大量航测资料,为开发大庆、胜利、大港及塔里木油田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任中国民航驻旧金山办事处主任,为中美通航作了开创性工作。

文中所示档案为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7月18日 总第4316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