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见证裕固族牧民祭鄂博

发布时间:2019-07-26 11:11:0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文/刘鉴慧  图/骊靬玉

                 领略皇城草原美景
                 体验裕固民俗风情
                 品读美女作家文采


                            --尽在其中

鄂博:裕固族神圣的信仰

刘鉴慧
裕固族是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却有自己的信仰。祭鄂博,便是裕固族人的信仰,神圣而坚定的信仰。
祭鄂博的场面非常宏大,程序庄严而神圣,牧民的表情肃穆、内心敬畏,敬畏天地、敬畏神灵、敬畏大自然,敬畏一方水土......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永昌县。从我出生的头坝村头峡口朝东南行走数百米,横跨古老的“娘娘桥”,竖穿野野的东大河,便到了“头沟滩”。“头沟滩”又叫“泱翔”,“泱翔”是肃南县的地盘。一个村落,几十户人家,有藏民,有裕固族人,也有汉人,过着与永昌县头坝人截然不同的游牧生活。祭鄂博的习俗大概源于他们的游牧生活吧?

  从泱翔出发,向南行走二十多公里,便到了肃南县的皇城镇。皇城镇有皇城草原,裕固族人唤为“夏日塔拉草原”。草原上有终年不化的祁连雪山,皑皑白雪悬挂在高山之巅,悬挂在蓝天之边,是天和山的分界线吧?抑或是茫茫大草原的守护神!守护着草原上清泉般的蓝色湖泊;守护着洁白的冰川和幽深的大峡谷;守护着青青的原始森林和七八十种千姿百态的花朵;也守护着静默的皇城遗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乌孙、月氏的游牧地。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住帐篷,穿白茬羊皮袄或红高领子的衣服及长统皮靴。后为匈奴所占据。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  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1400余年。

  皇城遗址是元朝永昌王只必帖木儿的封地,只必帖木儿是元太宗窝阔台的孙子、阔端的儿子。《永昌县志》乾隆卷载:“皇城,以其僭故,今从黄字。城南距一舍避暑宫,其方址犹可识。”

原来,皇城是永昌王只必帖木儿筑的牧马城和避暑宫。

  这里,一望无际的蓝天蓝得清澈纯粹,如清水流洗过一样干净明亮, 晶莹剔透;白云,如棉如絮似轻烟如薄雾如浪花,随意地散落着、飘荡着、游走着,随意变幻着舒适的姿势和优美的形态,洁白的云朵儿将蓝天衬托得更加蔚蓝、清亮和透明。

  远处,蜿蜒起伏的雪山像一条白线,将清澈的蓝天和巍巍祁连分隔成两层;雪山又像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飘带,将干净的天空高高托起,将满地的野花和绿草浇灌得生机盎然。

  脚下,最养育我们的生命之源----河水,滔滔不绝地随山势而下,穴石通之,汇入野野的东大河,以金龙坝为首,燕翅形散入九大坝中,灌溉着永昌的广阔土地,养育着芸芸生命。

  微风徐徐拂过来,碧波轻轻荡漾在心中,皑皑雪山、青翠松柏、野花绿草错落有致地倒映在水中,水面显得多姿多彩,如梦似幻。

  各种彩色的小鸟,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三三两两的在水面上、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鸣叫着,为美丽的皇城草原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这肥美的草原曾是历代王朝争夺的目标,也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祭鄂博便是其中之一。


原始宗教把世界分为天、地、水三部分,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神灵赐予的。人们为祈求得到山神庇护,为人间赐福,使人间平安祥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便有了祭拜山神的重大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祭鄂博。

  很早以前,在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就出现了祭鄂博的规矩。裕固语说:“斯格才熬老熬老,百楞才熬来熬来。”意为:“家家门上有亲,每个山垭腰(山垭乎)上有鄂博。”祭鄂博,是祭祀山神、财神。

  2016年7月24日,藏历火猴年六月二十日,在美丽的夏日塔拉大草原、即皇城镇的向阳村在柳沟草原上举行了祭鄂博的宏大仪式。向阳村的鄂博名叫阿尼玛卿。相传,阿尼玛卿是藏区八大神山之一,座落在青海果洛州的玛沁县境内,是藏区著名的八大护法神之一。向阳村鄂博处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又照着祁连山主峰跟阿尼玛卿神山遥相呼应,青海塔尔寺罗藏丹巴金刚上师经过推算,向阳村的鄂博取名为阿尼玛卿鄂博。

  祭鄂博的地方选在高山顶上或两山连接的山垭腰,这样的地形能进财,亦可御敌。向阳村选在高山顶上,有人用檩条粗的木料制作了一个长方形木架栽到地上,正中又竖了一根高高的旗杆,杆上挂写着藏经的玛尼旗。

祭鄂博之前,牧民在鄂博四周扎起白帐篷,在山顶、山岔、山坡或平坦地带,用石头垒一山包或方斗形的城堡,中间插上五六米长的松木杆子。杆头削尖染红,拴上各色羊毛绳、布条、哈达,周围也拉上羊毛绳,把印有经文的哈达、布条拴在上面。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看上去蔚为壮观。

  祭祀这天,向阳村的牧民带上奶酪、酒等祭品来到鄂博前。每家每户都准备了尖端缠有羊毛的新木杆。跪下叩请从青海请来的活佛念经、灌顶,以祈求得到平安和健康。

  虔诚的农牧民一边磕头一边祈求神灵保佑,期望山神保护草原平安、牛羊兴旺、生活幸福。诵经声、祈祷声此起彼伏,吉祥的哈达随风飘扬着,漫天的隆达在蓝天白云下飞舞着,五彩的经幡在风中哗哗作响,仿佛在吟诵着祈福的经文,又似乎在向围观的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鄂博,是裕固族农牧民心中的圣地,是他们坚不可摧的信仰。


当活佛念完经后,参加祭祀的牧民开始上山了。人人都往高处张望,争先恐后地往高处奔走,意为从此不走下坡路。走到鄂博处,拿起木制尖头的木椽,意为箭,箭杆上用红绿油漆画了木纹。拿上箭后,站立等候发出插箭令。插箭开始,人们把箭插在鄂博上;并拿起白色石块堆在鄂博根底,牧民或徒步或骑马围绕鄂博边转圈边撒着风马;又把哈达包裹的青稞、酥油、牛奶和酒等粮食抛入煨藏台,把柏香点燃,顿时,鄂博周围香烟缭绕。

  瞧,有人围着鄂博煨藏台转圈磕头,他在牛奶中掺了一点水,用柏树枝蘸上边走边洒向天空;有人边走边把熬好的奶茶洒向天空;有人骑在备了新鞍的骏马上、围着鄂博边转圈边高喊“拉衣尔加老”、“拉衣尔加老”紧随其后的洒茶和奶的人也高喊“超噢”“超噢”,意为请神喝茶吧,喝茶吧!

  祭鄂博是要提前许愿的,许了愿就要选一只“圈神羊”;选一只颜值高的青山羊或白山羊,公的。选好后,在“圈神羊”的右肩用红、绿布条拴上标记,不再剪毛。祭鄂博时,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些凉水,待公羊全身颤抖时宰掉。羊肉分给大家,念经的活佛享用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祭鄂博这天,向阳村的裕固族男女老少都穿了高领、大襟有衽的民族盛装。男子束红、蓝腰带,佩腰刀、火镰、小佛等,骑马者给马备上了新鞍,背上煨桑用的柏树枝和鄂博杆,才信心满满地去柳沟草原赴这场神圣的祭拜活动。

  而向阳村的妇女的服饰更漂亮美艳,她们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她们的高领长袍下摆开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漂亮的彩色花边。外着大红、桃红、翠绿或翠蓝色的缎子坎肩,腰系红、绿、蓝色带子,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看上去格外醒目、格外耀眼夺目。据说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是为纪念裕固族历史上一位被害的女英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鄂博仪式与时俱进了,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向阳村祭鄂博的仪式结束后,年轻的小伙子便相约在广阔的草原上开始赛马,在心仪的姑娘注视下摔跤或赛跑,意为迎接喜种。


其实,祭鄂博既反映了裕固族先祖对日、月、雷、电和天的原始崇拜思想,也反映了由信仰萨满教向信仰藏传佛教的演变痕迹。祭鄂博是裕固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虔诚,亦是凝聚人心和民族团结的最佳方式!

  虽然只隔了一座“娘娘桥”,虽然我的出生地与裕固族紧紧接壤,说实话,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真正亲历过祭鄂博的宏大场面,心灵亦不曾直接被震撼。然而,透过一张张美轮美奂的画面,我已深切感受到了异域风光,亦感受到了近邻的古老民俗文化。

  我想,永昌有很多人应如我一样遗憾吧?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王德荣先生捕捉的每一个美丽瞬间,在鸡年的钟声里共同领略这近在咫尺的异域风情、感受祭鄂博的信仰之力吧......

  作者简介:刘建慧(刘鉴慧) ,网名,慧惠。女,甘肃永昌人,永昌县政协委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坚持写作,在《飞天》《西部.法制文学》《检察文学》《文存阅刊》《北方作家》《西凉文学》《西风》《黄土地》《美塑》《生态西部》《当代金昌》《凉州文艺》《骊靬》《甘肃农民报》《甘肃工人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

特别感谢好友卡桑格尼玛女士在拍摄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