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胡窑”探秘

发布时间:2022-05-05 14:56:40  作者:薛小平  来源:礼县档案馆  浏览次数:

 在“秦皇祖邑”的甘肃省礼县档案馆收藏着数件不太起眼的土陶罐,每当参观者走进展室都被这些大小不一的土陶罐所吸引驻足观赏。它不是出土的古代土陶器文物,而是出自当今礼县城关镇贾胡窑村窑上组青年农民、县级土陶烧造技艺传承人李宏之手,享誉县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系列产品。每当看到这些土陶制品,它似乎在诉说着如烟往事,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看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祖祖辈辈流传继承下来土陶制作的独特匠艺和精彩瞬间。

 在2022年春夏之交,草长莺飞的季节,4月30日,笔者专程赴城关镇贾胡窑村探秘“贾胡窑”的前世今生。

 “贾胡窑土陶罐”的前世今生

 贾胡窑村位于礼县城关镇西北部山区,距县城8公里左右,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03户500多人,耕地面积3384亩,主要以山地为主。过去交通不便,现在通过脱贫攻坚,道路已硬化。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全村仅有30多户人家多半为制陶户,产品品种有茶罐、菜缸、水缸、清油瓶灯罐、坛罐等等,大小不一的土陶罐都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很受群众的喜爱。

 今年30岁出头的李宏在他的土陶加工作坊里,一边干活一边详细的介绍了“贾胡窑村”的来历和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及制陶的流程工序。

 李宏说,明朝成化年间,有一姓贾和姓胡的制陶能人在这现在的村子一带发现了当地特有的陶土资源,于是决定在此地建土陶窑作坊并招收干活长工从事土陶制品加工,当时“贾胡窑”土陶器名噪一时,销往大江南北。后来,贾家和胡家走后,就剩下都是干活的长工,他们落户当地至今,因此得村名“贾胡窑村”。

IMG_20220430_182645.jpg

 李宏说,他的先辈一直以从事土陶为业,他生于1991年9月,2007年毕业于陕西省科技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先后在天津、北京等地企业务工。2017年返乡后任过村干部。2021年11月,自己投资10多万元创办了土陶加工作坊,带动了本村建档立卡户7人就近就地就业,产品远销兰州、西安及邻县和本县周边乡镇,这半年来,除去人工,收入2万多元。如今,李宏己是县级土陶烧造技艺传承人,子承父业。李宏据祖父讲,他的祖先于明朝成化三年在本村马家沟(小窑河)创办起小窑,经历了明、清、民国至今,祖祖辈辈以陶为业逐步发展小窑、圆窑到龙窑。贾胡窑土陶长盛不衰直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贾胡窑土陶系列产品销售于甘陕川茶马古道,以“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素有“泥精”之美誉。据民国时期《礼县志》记载,民国19年,贾胡窑制陶业是礼县最大的手工业基地,是全县重点纳税行业。上世纪60年代时期,他的祖父李怀玉被礼县综合厂聘请为技术员,指导设计烧制出了排水陶管,解决了当时供水管紧缺的问题。目前,到他这一辈己发展到了电陶窑,陶器产品己达到瓷的标准。

95651a1e6fdf445eb852ab0dd5dd9e14.jpg

 李宏介绍了制陶的流程工序:一是取土。当地有特殊的耐火土(含有金、银)和釉土(含有氧化铁土),取来后,先用传统的方法碾土碾细后筛为80目细土(相当于面粉级);二是和土揉为稠泥到拉坯再凉晒干后上釉;三是装窑烧窑。过去是龙窑,烧两天三夜,出窑后挑选成品,成功率一般为60%左右。现在他用上了从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现代化电陶窑,既环保耐高温又受热均匀,窑温最高时可达1200℃左右,恒温把控十分方便,成品率达百分之百。

 贾胡窑现在烧造出的产品主要有茶壶、茶罐、海罐、菜坛、烧酒缸、淋醋缸、清油灯罐及仿古陶器皿等生产生活用品。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茶罐等陶器选自天然陶土、天然釉泥,经高温烧制,表层的釉泥突显,茶罐内外光滑,无任何化学成份,天然环保,深受人们喜爱,是必备的煮茶用品。茶罐在西和春倌说春的《茶叶春》唱词中就有对人们饮茶生活的真实描述:“葛麻布,缝卡拿,茶客出在西(西和县)礼(礼县)家......贾胡窑,花儿沟,茶罐烧在窑里头。黄泥捏的罐罐多,四八集上买一个。喝茶多是老汉家,儿孙孝顺才喝茶。”这充分说明了北方人饮茶的习俗习惯及贾胡窑茶罐的良好声誉。2021年12年,贾胡窑烧造技艺被礼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宏父亲李董生是该“非遗”传承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学艺,出师后又一直在当地从事该行业30多年并在当地带徒授艺,培养出了李宏、杨天时、杨智其等后继者。现在,贾胡窑陶瓷分为粗陶和细陶,而细陶有80目和40目两种,所有陶器都是纯天然的矿物陶土制作而成的,泥料对人无害而且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人体健康和养生。

 在这个村庄旁,依高崖而建的200多年前土陶作坊旧窑洞,如今已废弃,但保护的还比较完整。进窑洞后,望着四周被熏的乌黑的洞壁,顿时让人仿佛感觉到了先民们在过去非常艰苦、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不辞辛苦制作陶件的身影在这不足七、八平方米的士窑里隐隐约约不时地闪现。在村道路的崖上,处处裸露着烧残的陶件制品和土陶窑遗址、遗迹都足以证明过去当地土陶生产规模之大与兴盛。

IMG_20220430_180924.jpg

 在李宏家里至今还保存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宝贝”,上至清朝乾隆年间的文书(借据、契约等)、“七寸金莲”小脚布鞋、民国时期的“结婚礼簿”,上世纪历年的各类记账凭证凭据票据......数不胜数,李宏打算利用这些“宝贝”,将来建一个“贾胡窑村民间民俗文化室”供人们参观。

 “鸡嘴山”的传说

 在进入贾胡窑村窑上自然村民小组的半山处,当地有一处叫“鸡嘴山”的景点,这也与贾胡窑土陶有着神奇的传说。鸡嘴山形状似鸡冠,山峰在沟壑间突起,山势险要,横看成峰,侧看成林,面积不大,山体呈赤褐色,石体含有丰富的金、银、铜等矿物质。山中常年流淌着一股冬暖夏凉的清水,当地人称“响水泉”。当地的老人讲,此山在很早时候由一只大公鸡化身而成,很有仙气,相传以前鸡嘴山时有鸡打鸣之声。在“贾胡窑”的贾、胡两大户人家,以烧制土陶瓷为商,雇用着长工数十人,晨闻石鸡打鸣便要起床干活。有一天,长工们疲惫沉睡,被石鸡打鸣吵醒后很是生气,于是他们拿起挑水的扁担打掉了鸡嘴山头顶之上的鸡冠,从此,石鸡不再打鸣,他们的陶罐生意也就日渐衰落,贾、胡两大户就离开了当地。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是早期地质变化时的“杰作”而已。

 圣地“来龙寺”

 普光山季代久远,来龙寺万古民传。在窑上组村庄最高处,当地的“普光寺”,现为“来龙寺”也有着神传的色彩。寺内一进三院,苍柏直耸,神像生威。据记载,普光寺历史久远,在宋元时期经过一次大地震遭毁灭性破坏,明朝永乐年当地又重修寺庙时,工匠画龙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上天,果真祥云升起,飞来了一条真龙,盘旋在普光山上空,从此又得名为“来龙寺”。寺住持讲,“先有来龙寺,后有礼县城”(明朝成化九年置礼县)。多年以来,寺庙香火旺盛,城关镇、石桥镇、罗坝镇“三镇交界”的48个村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举行庙会,祈求神灵护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