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档案馆“庆祝建馆65周年”优秀文化作品展播】辞赋篇
今年是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5周年。为营造庆祝建馆65周年的浓厚氛围,全面展示我馆档案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挥好文化宣传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讲好档案故事,我馆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庆祝建馆65周年”优秀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现将征集成果进行展播,今天为大家带来辞赋篇。
辞 赋
一、贺甘肃省档案馆赋建馆立六十五周年赋
甲辰之岁,十月金秋,欣逢甘肃省档案馆成立六十五周年。庆云缭而淑气清,高楼矗而红旗展。横幅耀日,词炫目以志贺忱。员工欢颜,聚大厅以庆华诞。
六秩又五,风雨历程。览志忆往,心潮难平。有识之士,艰难发轫。筹经费而楼馆起,延人才而档业兴。寻源艰收,初开局面。惜遭波折,馆闭人散。架阁蒙尘,鼓息旗掩。
时光流转,改革春天。百废俱兴,档业复原。离雁归飞,兴档之志犹坚。员额新增,兰台重扬征帆。博集勤收,馆库渐盈,架阁散缥缃之香。教育培训,双管齐下,人才具专业之长。依法治档,促全省档业并进。循规厘馆,理工作有条不紊。
与时俱进,乘势而前。借全国省馆升级东风,促档案馆库业务建设。锚定目标,明确方向。全员投入,清库整档。领导身先,白褂尘沾。员工明责,入库伏案。奋战半载,馆容严焕。库内无染尘之柜,柜内无凌乱之卷。卷封划一,卷盒规整。编目明晰,排列井然。通过考评验收,荣跻国家一级。专家誉为全国之翘楚,西北之前茅。
世纪之交,兰台风好。市县建馆,新楼辉耀。省馆地陷楼危,择地另建。无奈资金捉襟,举步维艰。幸赖前贤,广拓资源。矢志不移,力排万难。土地开发,弥补缺额。房证抵押,银行贷款。终使馆楼矗新伟之姿,案卷有密集之架。严谨搬迁,档案实体无损毁之虞。添置设施,人员办公有全新之境。
各项业务建设,竿头更进一步——
档案条例,修订实施。普法宣传,常抓不懈。档案法治环境日益改善。
档案收集,步入正轨。届时移交,渐成常态。档案馆藏资源不断扩大。
档案利用,日趋开放。编研成果,丰富多样。公众需求获更多满足。
档案保护,手段多样。数字转化,大力推进。档案原件保护卓有成效。
档案展览,推陈出新。历史现实,两相兼顾。档案以文化艺术形式走向公众。……
新时代东风骀荡,档案界更增春光。历届班子砥砺前行,全体员工共谱新章。行政职能充分发挥,馆库业务台阶又上。
更值机构改革,局馆分设。职司有专,尤促发展。新班子踔厉奋发,务实绩赓继前行。
开展主题教育。凝心铸魂、固本培元,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大幅提升、纪律作风有效转变、精神风貌明显提振。
重视网络建设。铆劲实干、笃行不怠,省档案馆与全省市州档案馆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档案资源共享。
致力资源建设。开拓新源,多辟渠道,馆藏档案资料突破百万大关,缩短与全国馆藏“第一方阵”距离。
推进数字化工作。强化力量,重点布局,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逾90%。
利用服务更趋主动。编研深耕不辍,成果形式多样。紧密结合社会突发事件编纂的参考资料受到省委领导批示褒扬。……
逮至今日,综观省馆:
清朝民国档案,证历史演进沧桑。其中黄河铁桥档案,娓娓叙说百年故事,为省馆镇馆之宝。声像电子档案,烁现代科技辉光。其中转化数字档案,灼灼跳跃亿万字符,使原件恒久庋藏。互联网络通达用户,对屏可查阅档案。《档案》杂志蜚声全国,载文皆富含营养。馆氛生机勃勃,业绩精神两旺。
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喜看今朝,省馆欣荣。六十五载,档界竞芳。今启新程,航帆高张。途漫漫其修远,旗猎猎而飘扬。追求梦想,挥棹击浪。方向既明,大道如砥。第一方阵,奋志可跻。殷期发展再臻新境,业界更耀荣光。
华夏自古重典藏,柱下兰台盛名扬。
金匮石室坚牢甚,书卷储存垂世长。
物换星移俱往矣,而今馆库足风光。
陇原档业前程远,更期戮力铸辉煌。
作者介绍:魏宏举,原甘肃省档案局(馆)副巡视员、副研究馆员。
二、甘肃省档案馆赋
陇原大地,文化璀璨,档案之馆,巍然屹立。六十五载春秋序,岁月悠悠见辉煌。馆藏万卷,史海钩沉,记往昔风云变幻,存今朝时代华章。特此赋以颂之,庆甘肃省档案馆建馆六十五周年之盛典。
昔时荒漠,今成绿洲,档案馆起,文化之舟。六十五年风雨路,初心不改志如磐。奠基陇原,守护记忆,档案之光,照亮历史长河之岸。
高楼耸立,气势恢宏,琉璃映日,金碧交辉。馆舍之内,布局精巧,库房幽深,藏书盈架。安保严密,技术先进,档案之安,稳如泰山不可撼。
馆藏万卷,卷卷皆珍,历史烟云,尽在其中。政令文书,民生百态,风土人情,皆成篇章。档案之海,浩瀚无垠,每一页纸,皆是时代之烙印,民族之魂魄。
制度严明,管理有序,分类清晰,检索便捷。数字化潮,顺势而为,电子档案,云端共享。保护修复,技艺精湛,档案之寿,得以绵延不绝。
档案之用,广及四方,学者研究,民众探访。文化传承,教育普及,档案之力,功不可没。创新服务,与时俱进,线上线下,共筑知识殿堂。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档案事业日新月异。展望未来,信心满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记忆,永载史册;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甘肃省档案馆,必将续写新篇,再创辉煌!
作者介绍:伍尚晓(本名戚万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三、甘肃省档案馆建馆六十五周年赋
陇原广袤,熠熠生辉;档案之馆,声誉渐传。今逢甘肃省档案馆,建馆六十有五载,功绩斐然,意义不凡。
遥思往昔,创业维艰。档案人凭执着之心,收存历史之记忆;以勤勉之手,整理岁月之篇章。于烽火岁月,守护文献如宝;处和平年代,积累珍藏似金。一间间库房,见证时代变迁之巨;一卷卷档案,诉说陇原过往之悠。
馆藏渐丰,涵盖万象。文书档案,记录决策智慧,如明灯照亮前路;照片影像,定格瞬间辉煌,似画卷展现风采;实物档案,承载岁月厚重,若基石奠定根基。从古老手稿至现代电子文档,形式演变如星移斗转;自泛黄照片到高清数字影像,技术进步似日升月恒。
且观黄河第一铁桥,横跨两岸,见证岁月沧桑。其雄伟之姿,如巨龙卧波,气势磅礴;其历史意义,似丰碑屹立,铭刻心间。档案之中,留存其建设之历程,见证陇原儿女之奋斗与拼搏。
又览敦煌写经,墨香四溢,承载文化瑰宝。其精湛之书法,如凤舞九天,美妙绝伦;其深厚之内涵,似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档案之内,收藏其珍贵之版本,传承中华古老之文明与智慧。
档案之馆,乃知识宝库。学者至此,探寻历史奥秘,追根溯源,以史为鉴,如蜜蜂采蜜,汲取智慧精华;民众临之,感受先辈奋斗,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似飞鸟归林,寻找精神家园。为政务决策,提供依据若灯塔指引航向;供学术研究,贡献素材似清泉润泽心田;给社会发展,留存记忆如丰碑铭刻功绩。档案虽无声,却蕴含无尽力量。
观今日之甘肃省档案馆,现代化设施完备,管理科学高效。数字化建设,蒸蒸日上,使档案穿越时空,服务愈益便捷。档案人以创新之精神,开拓进取,似骏马奔腾展豪情;以专业之素养,精益求精,如雄鹰翱翔显风采。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档案事业新篇章。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甘肃省档案馆将继往开来,肩负历史之使命,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于新时代征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为陇原大地之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贡献档案人之智慧与力量。
作者介绍:王志刚,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