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篇文章” 传承红色基因 ——山东省乐陵市档案馆红色档案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纪实
近年来,山东省乐陵市档案馆高度重视红色档案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扎实做好“征、存、研、用”四篇文章,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做好“征”字文章。市档案馆积极运用乐陵融媒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多次发布征集红色档案资料相关公告,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档案史料,为红色档案“安家落户”。通过走访老党员、参战老兵、革命烈士家属后人等,主动找线索、搞宣传、讲政策,动员征集对象捐赠手中有价值的红色档案。根据需要,对确有收藏价值、持有人要求有偿转让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经专家鉴定、协商价格后予以征购。由市档案馆牵头,联合全市多家单位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比赛以及展览、茶话会等活动,宣传档案政策,拉近感情距离,发掘史料线索。现已征集到解放战争时期宣传手巾、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等一批红色档案资料。两年来,累计征集红色照片185张、文件材料130余份、视频5部、其他资料20余本、实物32件,极大丰富了红色档案馆藏。
二是做好“存”字文章。市档案馆对馆藏和征集到的红色档案进行严格甄选和系统整理,不断丰富红色档案珍藏库,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截至目前,已入库革命历史档案18卷、实物230件、资料650册,涵盖抗战时期冀鲁边区等众多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依托智慧档案管理平台,建立红色档案专题电子目录和数据库,完成文件级目录2230条、全文数字化8.2万页。在全面建成革命历史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与德州市档案馆签订红色档案资源跨馆共享协议,实现了红色档案资源全市域内跨馆共享,真正让红色档案“动起来”。在严格落实“十防”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进一步改善档案存放和管理条件,最大限度延长保存时间。对破损老化的红色档案,积极开展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主动对接省档案馆档案修复部门,成功修复珍贵原始档案30余卷,让红色档案“重获新生”。
三是做好“研”字文章。市档案馆多次邀请德州市党史研究院和地方文化专家召开论证会,对馆藏档案进行分析研究,甄选出稀有珍贵档案、本地特色档案等,并同步做好保护利用、学术研究和编研选题等工作。采取以市档案馆为主、多方互补的编研合作模式,每个编研工作项目均按照总负责1人、收集材料1人、合作方1人的团队组合模式进行组建。其中,合作方主要以相关主管部门的专家为主,通过借智借力,提升整体编研工作水平。近年来,编辑出版了《乐陵春秋》《红色乐陵》《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等多部红色书籍,其中,《乐陵记忆》荣获相关编研成果奖项,真正让红色档案成为革命历史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的“源头活水”。
四是做好“用”字文章。在山东省档案馆、德州市档案馆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市档案馆筹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图片等,再现了乐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历程,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职工、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砥砺奋进品格,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目前,已累计接待单位、社会团体150余次。积极推进红色档案开放鉴定审核工作,每年组织审核组鉴定开放一批红色档案。目前,公众可自助查询红色档案目录128件,可依申请审批查询420件。两年来,市档案馆已接待查阅利用者186人次,受理电话查档咨询和网络查档需求140人次,调阅复印档案176卷。发挥红色档案馆藏量丰富的优势,向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大孙乡爱国主义教育展馆、余志远纪念馆、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旧址等纪念场馆提供文件、资料、实物复制品360件、图片950张。助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获批国家级著名抗战纪念设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掀起红色研学旅游新热潮。
下一步,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担当作为,着力用好用活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8月7日 总第401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