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甘肃记忆
张掖大佛寺春秋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7:14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重刊甘镇志》记载:"宝觉寺”,城西南隅。旧名卧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明洪武五年兵燹,永乐九年重建。17年敕赐今额”。现名"大佛寺”座落在张掖市内西南隅。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911年的历史。
佛光灿烂的大佛寺
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民间亦称为"卧佛寺”。又,卧佛寺北侧旧有万寿金塔寺,南侧后建有感应寺,两寺相对与卧佛寺建筑轴线相交呈"十”字状,峙为一体,故宋元明之际亦称三寺为"十字寺”。
《甘肃省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封赵显为瀛国公”,后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明日国公来朝,立其柱下,世祖疑而欲阴除之,"赵显险曹杀害,遂遁入空门,释号合尊大师,移居甘州大佛寺。”另外,民间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张掖大佛寺。〈甘州府志〉记载:元世祖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世祖于什字寺祭之,其就未祥。”上述出处大佛寺的诸多记载与传说均表明:张掖大佛寺在宋元之际已居特殊地位,享有盛誉。
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初,冯胜军队定河西,甘肃皆平,大佛寺因兵燹荒弃。洪武26年(公元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迁治甘州。28年,甘州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地位遽然提高,宗教文化也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明代前期大佛寺的修葺和兴建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使寺院文化达到空前的鼎盛和繁荣时期。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大佛寺,至永乐17年,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之额,弘仁寺之称一直延用至民国时期,但明初习惯上通称为"卧佛寺”,明代后期,"金塔殿”和"水陆堂”、"十字寺”合三为一,故又有"大佛寺”之称,或有敕赐弘仁宝觉”之概称。明代张掖大佛寺始设有省一级佛教行政管理机构。
大佛寺自建成之后,至明宣德年间,虽"金像坚固”,但"栋宇沦谢”,于是奉敕对大佛殿第一次进行了全面修建,"一新其殿宇”。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皇帝御制长达723字碑文,特赐名曰:"宝觉寺”。正统6年3月在北庑殿之后的万寿旧塔基上又准备建一禅堂,塔基高丈余,在奠基工程中,居然清理出4尊佛像及8尊菩萨像,还有用玛瑙盒盛贮的镇塔舍利和七件宝等物,这一重大发现,惊动了政府官员,于是钦差镇守甘肃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及总兵官等大小官员共发誓愿重新兴建宝殿于塔基之上,铸造了3尊铜佛像供于殿中,并将挖掘出的石函再增添了一些宝物埋藏于殿基之下,将原有铜塔置于殿顶之上。明代前期封建政府对大佛寺的营建和修葺,规模大、时间长,奠定了大佛寺史无前例的建筑体系,故清代有"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之说。成化13年(公元1477年)4月初一,甘肃地震,以致西夏所建卧佛圣像首部倾颓,当时镇守甘肃御用监太监颜义及本寺佛督纲原海印等"十方檀信合山僧,官僧众人同发善心,各拾已赀”重建卧佛寺,于本年6月初完成,这是创寺以来第一次重新塑建"卧佛金身”。万历19 年(公元1591年)4月初一日,总兵官张臣第2次重建佛像。万历22年,都督张臣又修"大乘殿、浮图廊庑、千佛阁及轮藏、金刚、天王诸殿,皆聿新焉。”这是明代最后一次对大佛寺的修建。除寺观建筑外,明代张掖大佛寺在佛教经籍入藏方面,尤其展示出日臻辉煌的景象。早在永乐年间,大佛寺重建之后,便有珍贵的官版佛曲及少许姑苏坊刻本佛经入藏,明英宗正统5年(公元1440年),专供颁赐各名山大寺之用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刻版印刷于北京告成,随之,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即至张掖,负责陆续运来佛经的移交,讲授及管理事宜,收经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的三藏圣典从正统6年陆续驮运至正统10年才全部运至张掖,并举行授旨仪式,赐旨如下:
皇 帝 圣 旨
天地保民之心恭咸皇曾祖,考之志囗囗囗(则以三)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允供养,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所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
正统10年2月15日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敕书颁赐大佛寺佛经一部原藏于此。
明政府对佛教文化的极大关注使张掖大佛寺得以振兴,而正统皇帝御赐三藏佛经则更加推动佛教文化迈向灿烂的新时期。正统6年《北藏》首部佛经初到张掖之时,钦差镇守甘肃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为了"上以图报列圣庑赐之洪恩,下以孝资宗祖栽培之厚德”,并祈已逝之父母"航登彼岸”,集多士用泥金书抄《大般若经》,不幸他"未竟志愿,不逐而殁。左少监李贵继承遗志,于正统7年完成了这项600卷佛经的泥金书写工作。这部金经以绀青纸为底本,金银粉书写并"裁绫锦以装潢”,每函卷首精绘富丽堂皇的"曼荼罗”金粉画,不愧为大佛寺藏经中的瑰宝。此后,有众多释门名僧,十方檀信为修莫大功德,竞相来大佛寺诵读该经,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题记。嘉靖年间,有一位永登的僧人发愿以9年多时间诵读并描写完毕600卷《大般若经》。万历年间,又有部分姑苏坊刻本单印经(五大部)收入大佛寺。万历25年至26年(公元1597—1598年),张掖大佛寺以姑苏坊刻本佛经为蓝本,再造5大部金经140余卷,并6卷〈大般若经〉俱供设于水陆堂"永远讽诵”。
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并扩建,形成一座有山门、牌坊、过殿、天王殿、卧佛殿、三宝殿、藏经殿、佛塔、配殿及僧舍一应俱全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整个建筑群结构精巧,部局严谨,参差层叠、主次分明,当年寺内殿宇巍峨,古树参天,湖光塔影,景色迷离,其影响远及欧亚。
遭遇不幸的大佛寺
明末清初,政局的动荡不安给张掖大佛寺带来极大的摧残,崇祯16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克甘州,顺治4年(公元1647年),甘州回民米喇印、丁国栋发起反清斗争,顺治5年初,起义军"搜装锦甲”,准备攻取兰州,将大佛寺佛经锦绢包袱搜刮一空,并造成900余卷佛经失毁,这是本寺藏经在历史上唯一遭受的一次浩劫。事后,本寺发动寺僧善信将失毁佛经进行了全面补抄,并遣人至凉州罗什寺证定补造,对所有佛经”内外壳套及包袱"也募修一新,这项补救工作从顺治10年(公元1653年)一直持续到康熙3年(公元1664年)才彻底完工。甘肃著名诗僧卜舟也参加了这项补救工作,当时,他因大佛寺变成了牲牧厂而写诗感叹到:"寥落弘仁寺,尘侵佛自闲。雄碑摩圣迹,古木壮禅关。玉轴函三藏,金躯卧九间。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班。”由此可见,这次战乱使大佛寺陷入了凄凉灰暗的状况。
康熙17年,皇帝敕赐张掖大佛寺为"宏仁寺”之名,这是封建皇帝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给大佛寺赐名。但是,在清代除《甘州府志》外,一般惯用"弘仁”,民间也称大佛寺为"睡佛寺”。清代张掖大佛寺仍设府一级佛教行政管理机构,沿用明制。
康熙26年,甘肃提督孙思克等捐银第3次重建卧佛圣像。到乾隆10年(公元1745年)"卧佛殿倾颓”,本寺主持"思宗及功德主秉仁等募化全郡官员军民,共助檀波”于本年7月开工筑基,改建大佛寺为"3层楼阁”,仍塑卧佛金身(大小与旧相同)乾隆12年4月装脏以告成功,这是对卧佛圣像的第4次重建。改成后的大佛殿更雄伟壮观。然而,由于清代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性的衰落,上述工作并不能低阻大佛寺日益颓落萧条的趋势。据乾隆44年《甘州府志》记载:大佛寺"今为县借贮,仓谷几满,惟学院按临,贾人在内赁开市集”清代后期,大佛寺诸多事务更是无人料理,至宣统二、三年,清代最后一次对大佛寺作了局部维修和全面彩绘。
清代张掖大佛寺的藏经建设除补造部分经文外,主要表现在佛经雕刻和印刷方面。早在大佛寺与武威罗什寺联系补造佛经的同时,就引进了雕刻经版的技术力量,从顺治10年至乾隆年间,大量雕刻佛经、佛画雕版,供印刷流传,这部分经版与正统皇帝御赐《北藏》佛经、万寿金塔等被称为镇寺之宝。民国初期,张掖时局动荡,寺院文化的凋落已是历史的必然,张掖大佛寺由此更是一派凄凉,几无僧人。1927年张掖地震,大佛寺顶部被毁,1928年4月,大佛寺金塔殿三宝铜佛及殿顶铜塔失盗。1941年,国民党马步芳军队进驻大佛寺。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委员张声威与大佛寺主持妙显私下商谋,请来其它各寺的和尚,将12个经橱封于藏经阁,使得部分经藏免遭厄运。建国初期,一位法名"本觉”的尼姑常住藏经阁看管藏经,至1971年去世。1966年,北京房山技校红卫兵来张掖串联,趁文化系统全员学习之际,对卧佛像开胸剖腹,倾出所有腹藏物,后来部分文物得以追回,遗失情况至今不明。当时挖出大量的泥金绘彩、银粉书写的藏文佛经散漫遍地,部分清理物一烧而尽。1970年,地区建筑工程队挖地道时翻出金塔殿地宫石函 ,工人大抢其中宝物,后来追查收回部分珍宝、文物,交省博物馆收藏。民国至"文革”期间,大佛寺古建筑群惨遭自然、人为破坏,塌毁殆尽。仅存大佛殿及建于寺院中轴线上的藏经殿和土塔3处。
再显辉煌的大佛寺
1979年至1986年,在省地支持下,市人民政府拨出资金,对大佛殿、藏经殿及土塔等建筑物按"依旧修旧,不变原貌”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集中迁建,全面维修和复原彩画,并新建了山门、牌坊、钟楼,形成了以卧佛殿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并请赵朴初题写了"大佛寺”之额,基本恢复了原有建筑体系的气势,使丝路名刹巍峨壮观,重溢光彩。再现当年雄姿。
大佛寺是河西走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佛教经卷、文化比较丰富的佛寺之一。卧佛殿为全寺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高20.5公尺,长48.3公尺、总面积1.370平方公尺。大殿檐下的额枋上雕有龙、狮、虎、鹿、象等走兽,形象生动逼真。大殿正门两侧嵌有砖雕两副,每副4.6米见方,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雕刻精细,富丽浑厚,是砖雕艺术中的优秀之作。
殿内现存彩绘泥塑像31座。在正中的佛坛上塑有佛教创世人释迦牟尼卧像,身长34.5公尺,肩宽7.5公尺,泥塑中空,金装彩绘,造像神态自若、丰满端秀,面容恬静安详,比例匀称,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泥塑卧佛。卧佛像背后塑有"十大弟子”群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底层四壁和二层板壁上绘有壁画,共约530多平方公尺,内容有菩萨、信士、弟子、佛经故事、诸天神将等。壁画线条流畅,色泽艳丽。大佛殿后面是藏经阁,面宽21.3公尺。
1987年,新设的张掖市博物馆驻大佛寺办公,负责其维修、管理、开放和陈列研究工作,大佛寺每年吸引有数万中外游客参观游览,其中有国家领导人,著名考古学家,文物鉴定专家,民族宗教专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他们给予大佛寺以极高评价,尤其大佛寺的藏经,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珍贵价值。被誉为当代考古泰斗的宿白教授于1991年9月和1994年5月两次来大佛寺参观,他不仅对大佛寺的古建筑、雕塑、雕刻、佛曲、佛经及雕版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张掖大佛寺于1963年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省人民政府再次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第四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必将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历史悠久,几度沧桑的大佛寺,它拥有我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代《北藏》佛经,并拥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和文献资料,它不仅是丝路重镇—金张掖对外开放旅游的圣地。也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水平,为我们研究古代河西地区佛教历史,建筑和文化艺术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上一篇:兰州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