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慰民筑灵台
民国时期"灵台”
1984年重修的"灵台”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北接陇塬,南依岐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夏商起,灵台县境内先后建立密须国、密国等方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义分古鹑觚县东南部置灵台县,灵台县名首见于史册。千百年来,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历史典故代代相传,而古"灵台”被誉为"神州祭天第一台”而名扬天下。
《诗经·大雅· 皇矣》中"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租共”、"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等记述,现灵台上反映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精美壁画,为我们今人还原了当年"灵台祭天”的雄宏场面。商周时期,地处今灵台境内的密须国与尚未灭亡的商朝继续保持着牢固的宗主关系,它不仅拒绝附周,还经常制造事端,侵扰附近方国,阻挠周与其它方国建立同盟关系。这无疑是周人灭商战略计划中必须排除的一个障碍。周文王受命三年(公元前1057年)正月,周文王整顿兵马一路西进,一举灭掉了密须国,伐密取胜后,在班师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周文王决定打破商朝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这里筑台设坛,举行了一次十分隆重的"军礼”祭祀,以祭天以昭德以服民以宣誓,拉开了向商纣戟的序幕,这就是"灵台祭天”。
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作"灵台”。而《诗经·大雅·皇矣》中则记载修筑"灵台”时的盛况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之来”。意思是说,建造灵台时,文王为了节制民力,要求营造速度不要太快,但是百姓都踊跃前来,奋力劳作,不到一天时间就筑起了灵台,显示了百姓对文王的高度拥戴。文王也被百姓的热忱所感动,说百姓这样高兴地修筑祭坛,是神灵的保佑,祭坛应叫做"灵台”。
灵台祭天的活动隆重而热烈。在正式举行祭天仪式的前十日,文王率领执事的人用龟卜的方法选定祭天的日期,然后遍告百官及诸侯各国。《周礼》记载:"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王则修德,序成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伐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大意是说,殷纣王无道,我要听从天意推翻商朝取而代之。邀请你们前来参加祭天活动,来不来由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接到姬昌的檄文后,怀有二心的诸侯都按时赶来了,他们将自己的祭祀用的圭璧都拿来交给姬昌,表示绝对服从。祭祀的前一天,姬昌命令文武百官亲自将灵台打扫干净,内外饔人、廪人、世妇等洗干净祭器,由姬昌和各位大夫亲自在门口迎接纳牲,做成祭品,放在神前的供桌上。祭祀的这天,太阳从云层中探了出来,积雪逐渐消融,高大的灵台上遍插各色旌旗,台下的场地上,威武的周军将士列队肃立,密须国降臣躬身站立一边,密须君及其亲信被绑在柱子上。祭祀在繁琐的礼仪中开始。首先是谢天祭祖。周文王在太祝的导引下,迈着健步拾阶登上灵台,行叩拜大礼,嘴中念念有词:"我,天的儿子遵照天意和先祖嘱咐,率周师攻伐密须国,在上天和祖宗护佑下取得了大捷,斩获首级无数,扩大领土百里,夺得大批奴隶和财物,增长了周社稷福祉,壮大了天威。现在,我要将密须君等凶顽斩首,以谢天祭祖。”接着就是"献俘”。密须君及其亲信等当场被砍了脑袋,一盆盆热血和一颗颗首级被献在了祭坛之下。随后,周文王下令犒赏了伐密战斗中的有功将士。最后,周文王面对在场的人、特别是密人发表了简短讲话,当时称"诰”,他勉励周军士兵继续勇猛作战,建功立业;他还大肆宣扬周人德威,威胁被征服的密须国和还在对抗周人的其它方国赶紧投降,以顺天意。周文王发表诰词后,祭天活动结束。周文王经过这次灵台祭天,摸清了殷纣王的虚实,知道了诸侯的人心向背,也为自己立了威,可谓一举多得。
几千年来,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的故事为世人代代传颂,灵台也因县内巍然屹立着的"神州祭天第一台”而闻名遐迩。据民国二十三年《重修灵台县志》记载,古灵台为一高二丈余、底宽一丈五尺、顶方仅一席之地的黄土方台。1933年,经陇东绥靖司令、灵台人杨渠统(字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安徽潜山人)组织重筑"灵台”,1934年竣工,重修"灵台”的高和底宽都为三丈八尺,台正额镶有林森所书"灵台”两个石刻大字。台顶建有一幢雕梁画柱、斗拱翘檐、古色古香的阁楼式殿堂,内塑一尊文王像。"灵台”四周镶嵌了当时国民党政府要员林森、孙科、傅作义、李宗仁、杨虎城、于右任等人亲笔题词石刻30多方,因此大大提高了"灵台”的知名度。
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灵台”作为"四旧”被拆除。
1984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响应全县人民的呼声,重修了"灵台”,新"灵台”采用砖混楼房式台体,从上到下共七层,高78尺,周回288尺。上层仿照原"灵台”样式,殿内彩塑文王像,墙壁绘制了"文王伐密”和"筑灵台祭祖谢天”两幅壁画。台周也镶嵌了原来了题词石刻。台顶殿堂扩大为两间,较先更为宽敞。
1996年,将民国时期"灵台”周身所镶碑文及建国以来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名人题词进行了收集整理,在"灵台”两侧建起了"灵台碑廊”,"灵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彰显,古"灵台”为灵台县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