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阳关 从汉唐烽烟中走来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7:24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2.jpg

遗址

u=3030210262,3454451699&fm=214&gp=0.jpg

阳关出关城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人王维的这首七绝,不着一个愁字,却写尽了离愁。西出阳关,从此成为行人远行、游子离家的最形象写照。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阳关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多离别却又少愁绪,北地的金戈铁马与江南春闺的幽怨交织着穿越时空,给这片荒蛮的边地平添了很多故事。

发现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寂寞荒凉且又凄凉悲惋。

眼下昔日的阳关古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一座名为墩墩山的上面,让后人凭吊驻足。在墩墩山的南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说起古董滩的来历,当地导游告诉我们,以前在古董滩的平地上,到处散落着一些钱币、陶片等古遗物,几乎随手可捡。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据酒泉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古董滩面积约上万平方米。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勘察古董滩四十道沙梁后,发现了大片版筑遗址,随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工作人员在挖掘测量后发现,这里的房屋基础排列清晰整齐,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专家考证后认为,从古董滩遗迹现场及文物分布情况来看,古时侯这里曾经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这次考古发现与《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遗书《沙洲图经》等史料记载的汉代阳关位置相符合,据此,专家认为现在的古董滩就是古代阳关的关城所在地。

建制

据《酒泉史话》记载,我国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长安起到敦煌后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南出阳关,至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而去;北路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经车师,沿天山西行。阳关,正处于这两条线路的中心位置。

据史料记载,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汉武帝刘彻为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即"列四郡,据两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咽喉之地,成为"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作为河西重要关隘两关之一的阳关,一方面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一方面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将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为"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水源

古代的重要关隘一般都建在险要地势上,在茫茫戈壁中的阳关为什么会被选作关隘重地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这里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

"阳关在这儿设关,一个是它在交通要道上,第二个就是邻水而设,因为在干旱的沙漠里,人们所有的活动离不开水,关建在这儿,把水就是把关,这个关守着这个水,远近的人要到这儿来用水,他们就会发现的,所以这个水与关有密切的关系。"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因为有了大漠戈壁间的这一片绿洲,让阳关凭借着水源,发挥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而对于在沙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等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纪馆长的回答在古籍记载中有着详实的佐证。据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一些史料记载,"水源东北三里半,是阳关古址",西土沟向西三里半正是古董滩的位置。这也是专家们认定古董滩就是阳关故址最确凿的一个证据。

始建于公元前114年的阳关,作为军事要地,许多朝代都派有重兵把守,然而在古籍中却找不到任何关于阳关的详细记载。从阳关出发西行,穿越一片荒漠戈壁后,有一处被称为"西土沟"的古水源遗址。据阳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西土沟水是当地人叫的一个俗名,它在唐代的名字叫无卤涧,在藏经洞出土的《沙路图经志》有关龙勒县的内容里详细记载了这个水源的发源地、它的沟宽、沟深、沟长,都有记录,而且也记录了这个水跟阳关有直接的关系。

烽燧

汉武帝时期,匈奴和汉朝的战争频繁。为了抵御匈奴人的频频侵扰,汉朝沿长城修建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号称"烽燧万里相望",从敦煌出土的汉简《塞上蓬火品约》中,对于烽燧报警的信号有着详细的记载。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据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介绍,烽燧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原来的高度约八米左右,现在由于风蚀,最高处仅4.8米。这座烽燧能留存至今,除了与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运用了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烽燧的建造是因地制宜,有些完全用的是石头,有些就用土基,一般来讲用芦苇,一层一层的,还有红柳、胡杨,里面还打上拉杆,芦苇起到一个像现在钢筋混凝土拉力的作用,另外还起到支撑的作用。"

关牒

至阳关一游而不签度关牒,那也是一种遗憾,汉唐时期,驼队商旅们凡去西域,都得在阳关申拿关牒方可西行,这在当时之重要,即如今日之领取出国护照一般,而西域诸国,也很重视由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关牒。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关照关照""多多关照",这些依然鲜活在中国人口中的语言,便是源自于阳关,后人将"关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有了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古时"关照"好比现在的护照或边防证,出入关须通过严格验证),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便都可以畅通无阻了。

中国的边塞古关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阳关、玉门关了。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在敦煌,因位于玉门关南所以称为阳关。这里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要冲不但留下了张骞的足迹也是李广、霍去病当年建功立业之所。

保护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曲送别绝唱让阳关名扬天下。阳关博物馆的建成又为丝绸古道增添了一处新景。

阳关博物馆坐落于阳关遗址北800米处,是一个融博物、旅游、遗址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整个馆址占地10万平方米,所有建筑仿汉而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与周围的烽燧遗址、大漠戈壁和谐地融为一体。

为了保护阳关,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阳关的历史和文化,2000年,由敦煌书画院倡导和出资,一个以"挖掘古文化,建设新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开始在阳关遗址不远处筹建。2003年8月28日上午,建于甘肃敦煌市的阳关博物馆开馆迎宾。

今日的阳关,不再有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意境,阳关一带眼下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和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阳关葡萄和敦煌罗布麻茶叶声名远扬。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眼前的景象使人恍入江南绿洲。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