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甘肃记忆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浓缩在广漠戈壁的"地下画廊"

发布时间:2012-11-14 18:27:25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教育处  浏览次数:

  1.jpg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前室壁画


静静地躺在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之中,千百年来默默凝望着祁连山巅的皑皑白雪,在荒凉中静守着一个美丽的传奇。这一切,已经浓缩成一座历史的花苑,深深埋藏在肃州城西北15公里 外的一片荒滩之下。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穿越大漠孤烟的漫漫画卷,不经意间向我们走来。

2.jpg

历经千年仍然鲜艳的壁画

3.jpg

壁画用简单的线条生动地描绘出墓主人生前的人间百态

4.jpg

进入墓室要经过长长的墓道

东晋遗址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西北8公里处的果园乡丁家闸村南边宽阔的戈壁滩上,南距兰新公路约1公里。据酒泉市肃州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墓距今大约有1600年时间了,属于东晋时期的遗址。"丁家闸壁画墓是1977年5月发掘清理的,属于比较典型的东晋十六国大型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

丁家闸五号墓呈东西坐向,墓底距现在地表12米多。前为斜坡墓道,长33米,宽1.4米。墓门高一米有余,宽90公分,深98公分。上有门楼,施有草泥。墓分前后两室,共长8.64米。前室为方形覆斗型,有象征性的院落与台阶,四壁及顶部绘满彩色壁画,从覆斗型顶部的莲花藻井以下部分又分成五层。前后室地面均平铺穿壁变体云气纹方砖一层,前室壁画环绕,内容极为丰富,后室西壁上绘画略显简约。

近年来据我省有关专家考证,丁家闸五号墓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其绘画技法十分娴熟。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历经一千六百多个春秋,从多个侧面再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思想意识、人生追求、生产情景和生活内容,对研究河西地区在十六国时期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色、艺术风格、价值取向和民族交往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重境界

前室顶部中心彩绘复瓣莲花藻井,以下分为五层,以赭石宽带为界栏。这五层分绘天庭、人间、地下三重境界。天地二界皆为神话传说、圣贤故事、祥瑞吉兆,人间部分显然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富裕与社会地位显赫的形象描画。

藻井四周的第一层空白如青天,意为政治清明不染纤尘。第二层上面四个龙首倒悬向下,意为雄霸四方,君临天下,龙首四面缭绕着朵朵彩云,也许墓主人毕其一生都致力于太平盛世的营造。西壁龙首之下一轮明月朗照,月中蟾蜍清晰可见,明月之下美丽娴雅的西王母恬然端坐,她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之首,其座下的九尾仙狐与三足神鸟为其充当后勤官与信使官。

东壁龙首之下一轮红日高悬。日中金鸟振翅穿飞,东王公正襟端坐其下,他是中国神话中的男神之首,正与西王母默然对视;北壁龙首之下,一匹红缨高竖、腾空驾云的神骏正扬鬃举尾,昂首喷沫,显现出天马洒脱无羁遨游云天的风采;南壁龙首之下,一匹美丽的白鹿正遨游于天地之间,其神态温良可爱。白鹿之侧,一位肩生双翅的少女正凌云飞升,正所谓羽化而登仙。天界下部山峦起伏,树青木翠,青鸟奋飞,怪兽徜徉,骏马嘶鸣,俨然有山水画的神韵。

  人间百态

三、四层的人间部分可谓红尘滚滚,气象万千,分明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燕居行乐、出游和庄园中的农耕、桑蚕、畜牧、果林、运输等生产活动以及庖厨、居饮等,属于人间生活的内容。这两层的赭石色界栏以内,均以树丛作为装饰。墓主人燕居行乐图是墓室壁画最为精彩的画面,大有"丝管日纷纷、鼓乐盈满门"的热闹景象。除此而外,曲柄华盖、拂尘轻摇、西凉乐舞、歌伎杂耍、小丑谐谑、坞壁高耸、耕犁扬场、野猪哼哼、桑林蓊郁、少女戏笑、粮食满仓、牛羊盈野、锅碗刀叉、酒肉飘香……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连环而至,让人目不暇接,更兼汉羯氏羌、鲜卑、匈奴等各族男子同耕共耘,其乐陶陶,其情融融,形象地证明了河西这个历史舞台,曾经上演过民族大融合的喜剧。

第五层的地下亦即阴冥下界,四角靠地绘有四个灵龟,他们善于负重,将其画于墓室底角,意在承载墓室不致下沉,取吉祥长久之意。

后室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的后室为长方形的券顶。上个世纪70年代发掘时内有三具遗骨,一男居中,两女左右侧卧,方向相反,显然是夫、妻、妾三人合葬墓穴。与前室的辉煌华丽相比,后室画幅小而少。仅有彩云几朵,弓箭斜挂,一柄拂尘,一枚奁盒,几圈粉团,几束绢帛而已。墓室地面全铺着十分规整且又美观的云气穿壁纹方砖。整个墓室大气而不奢华。

据有关研究者考证,整个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墓穴的壁画与装饰弥漫着浓浓的道教气氛。据有关研究者介绍,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以""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祖师,尊称"太上老君",其《道德经》是道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后多编入《道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与传统道教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道家渊源

有研究者认为,道教兴起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已传入河西地区。敦煌出土的魏晋时期的道教木简符篆,证明当时张氏天师道在河西可能已有传播。十六国河西五凉政权统治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见到道教所崇奉的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的形象,最典型者为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笙绘画。《晋书》卷一百二十九也有关于北凉沮渠蒙逊"循海而西,至盐池祀西王母。寺中有玄石神图的记载。敦煌石窟中的北魏第249窟和西魏第285窟顶部壁画,绘有东王公、西王母分别驾龙凤车出行,前面方士开路,后有神兽随行的场面。这些都说明河西地区崇奉西王母由来已久。北魏统一河西之后,河西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其明显的证据,是敦煌石室中发现的一批古道教遗书。

这些道教文献的发现,对于道教研究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们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乏,揭示了河西道教发展的状况。敦煌道教文献中,有数十件抄本末尾附有题记或盟约,它们记载了当时抄写或校对道经的道士及官员们的姓名、身份、抄经的地点、年代、事由以及传授道经的程序,是研究河西地区道教发展的重要依据。据考证,敦煌道经抄写的年代,约在六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中叶,也就是北朝后期至唐中期之间约二百余年的时间。

保护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再加上出土时各种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一直存有隐患。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墓葬室的潮湿环境下,壁画与地仗层或砖壁发生空鼓(壁画与墙体分离)及裂缝现象,严重时壁画会掉块。对此,省博物馆以马清林博士为首的课题组从1996年开始进行"潮湿环境下壁画地仗加固保护材料与技术研究课题,经研究和筛选,选择出一种适合于潮湿环境下使用的壁画修复加固的无机胶凝材料——烧料礓石,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粘接性,适用于壁画空鼓病害的治理,且加固修复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2002年省博物馆组织研究人员科研攻关,采用烧料礓石材料对壁画的空鼓与裂缝问题进行修复,在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使用效果良好,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加固保护技术。当年这项技术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省文物局主持的专家鉴定,并开始在一些遗址保护中引用


友情链接:
  • < img id="imgConac" vspace="0" hspace="0" border="0" src="https://dcs.conac.cn/image/blue.png" data-bd-imgshare-binded="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运行维护: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